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近年来,我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事关发展的“命门之穴”来谋划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政策法规逐步完善,评价体系加快构建,营商环境日益优化,为我省迈入新发展阶段、融入新发展格局厚植了新优势、提供了新支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营商环境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主要表现在“四个不够”:
一是政策落实不够到位。部分政策操作落地阻力较大,调研中有66.7%企业认为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还需进一步落实。二是政务服务不够高效。重审批、轻监管,重处罚、轻服务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38.9%的受访企业认为办事流程仍需简化。三是评价体系不够健全。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需要健全,特别是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仅在金融、税务等少数政务领域应用。四是配套服务不够完善。与营商环境相适应的配套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比如现有金融服务能力不足,企业普遍存在人才紧缺问题等。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我省突出“四字”补短板,加强 “四化”建设,推动河南营商环境向全国一流行列迈进、向国际一流标准看齐。
一、突出“放”,构建更加宽松有序的市场化环境
坚持“放水养鱼”,培育创业沃土。一是持续深化体制改革。厘清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改革政府涉企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等运行程序。二是持续优化市场准入。落实“非禁即入”,缩短办事流程、简化审批手续,提供方便快捷的准入服务。三是持续规范税费标准。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标准,落实实质性减税、降低社会保险费率、落实财政奖补等政策举措。
二、突出“保”,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的法治化环境
织密“保护网”,为企业保驾护航。一是提升法治保障能力。完善服务市场主体的法律体系,出台《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做到有法可依。二是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严肃查处服务不优、质效不高以及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开展企业周边和项目建设环境集中整治活动,提高政府公信力。三是提升企业法律意识。指导企业树立法治思维,积极学法守法用法,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突出“导”,构建更加健康规范的社会化环境
坚持“全民参与”,引导社会共同发力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引导企业克己自律。从政策扶持、信用评价等各方面着手,并注重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二是引导社会多方参与。注重发挥各级工商联和各类社会组织的独特优势,为企业提供宏观指导、组织治理、信息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三是引导评价体系完善。引导各地完善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引领和督促作用。
四、突出“应”,构建更加务实高效的科学化环境
采取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营商环境治理机制和方法,做到与时俱进,以变应变,科学实施。一是政策措施要有超前性。站位全局、立足长远,制定科学的扶持引导政策,鼓励我省企业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嵌入国际国内产业链。二是纠偏机制要有灵活性。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业人士等层面人员作用,建立营商环境监督机制,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反应、科学应对,对相关工作及时纠偏、改进完善。三是服务网络要有系统性。加强政府数据管理的顶层设计,强化省级和地方各级大数据中心功能,实现事项“一网通办”、监管“一网统管”、数据“一网通享”。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我省要多措并举,多向发力,加快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为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开辟光明前景。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