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福增委员在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中医抗疫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又一次生动实践。但是,这次抗疫实践也折射出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的短板。就河南来说,一是中医医疗机构疫情防控能力不足。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差,服务功能不够完善,传染病收治能力不足,不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疫病防治的独特优势。二是治未病建设发展滞后。治未病中心建设没有得到相应支持,科室人员配备和设施不能满足需求,科普宣传、推广服务覆盖面低。三是治未病理念未能贯彻落实到医疗行动中,医防严重脱节。四是现有医疗模式重治轻防,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服务提供严重不足,缺乏有效的直接干预手段和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医药提倡“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的“三防”思想,完全契合健康中国建设的理念,也是构建“预防为主”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路径。
为此,建议:
一、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加强中医院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
依据“未病先防”理念,建立中医疫病防治体系。规范、完善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提高中医防控疫病的应急救治能力,并将其纳入整个社会传染病疫情应急防御体系。健全中医药参与传染病、危急重症等重大疾病防治的法律保障和工作机制,推进预防关口前移,优化中医药资源投入结构,筑牢防控体系。
二、落实“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推进治未病中心建设
加强顶层设计和督导,依托省级治未病中心建设单位,加大治未病中心的内涵建设,优化服务流程及模式,制定完善服务标准、规范及指南,为全省中医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提供指导和示范。结合医改分级诊疗的要求,直接辐射到一定区域的社区服务中心、中医馆,形成治未病服务网络。建设治未病智慧系统,推进省、市中医院专家进驻社区、乡村开展医疗诊治、培训带教、学术交流等工作,把中医药服务实实在在下沉到社区、中医馆,让基层老百姓享受到优质高效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三、依据“既病防变”思想,建立医防融合服务体系
一是依据“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理念,将中医体质辨识纳入体检范畴,成立辨识体检中心。结合中医辨证手法对受检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评估,提出相应的健康保健原则。二是根据生命各阶段特点和特定人群遴选治未病技术方法和干预方案,降低区域内大病、恶病的发病率。三是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打通“防”和“治”,打造中西医结合慢病防治全周期体系。
四、以“三防”思想为指导,推动健康服务模式转型升级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明确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责,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将大健康服务与医保结合,使医保由原有的单纯购买医疗服务向购买预防、康复等综合型医疗服务发展。以“三防”思想为指导,以治未病建设模式为核心,选取中医医疗机构为试点单位,打造区域医、防、康、养、护、健融合型一体化的健康服务综合体,推动健康服务模式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