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首页 > 专题荟萃 > 全会活动 > 河南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 > 会议文件

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时间:2021-01-28 10:16 来源:河南省政协

张淑杰委员代表民盟河南省委会在省政协十二届四次

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近年来,我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但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任务仍相当艰巨。

一、存在困难

一是疫情冲击还在持续,外部风险挑战凸显,发展转型任务艰巨,脱贫群众增收压力较大,不少边缘人口、已脱贫人口还面临返贫风险。二是部分脱贫县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扶贫产业发展存在优势不突出、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带贫效果不佳等问题,扶贫产业和脱贫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高,持续稳定脱贫的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三是农村老年人口快速增加,老龄化率急速上升并超过城市,高素质人才队伍缺乏,人才保障存在很大不足。四是城乡之间要素流动机制不健全,整体上呈现由乡到城的单向流动方式,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等现代要素下乡较少。五是城乡差距依然较大,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

二、几点建议

(一)做好规划衔接,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在规划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等方面加强衔接,实现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频共振”。各地区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应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需要持续推进的任务、项目,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工程、重要举措一体纳入工作重点,做好统筹规划,强化接续支持,发挥长效作用。

(二)做好产业衔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将扶贫产业纳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去谋划,贫困地区按照资源禀赋,确立和发展12个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着力延链补链强链,提高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集约效应,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转变,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通过就业带动、产业带动、资产收益等多种方式,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使广大农民在“三产融合”发展中获得更多实惠,提高持续“造血”能力,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步伐。

(三)做好主体衔接,强化组织人才支撑。延续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等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加强城乡和地区间的人口流动,在“比较”和“竞争”中激活农民的发展意愿。增强针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在巩固基础教育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对农村职业教育给予更大的财政金融支持,培育更多爱农村、有技术、善管理、懂经营的“新农人”,形成农村经济主体多元化且彼此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

(四)做好要素衔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造血”功能,找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黄金结合点,通过优化制度供给、政策供给、服务供给,消除城镇劳动力、工商资本、技术、信息、数据下乡的障碍,推动城乡要素从单向流动转为双向流动,在市场经济中激活生产要素,形成从以行政推动为主到以政府引导下的市场驱动为主的乡村良性发展机制。

(五)做好机制衔接,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大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更加均衡合理配置,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让城乡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