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要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一、我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无障碍理念亟待提升。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宣传不够,重视和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截至2019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17%。全省持证残疾人280万,其中60岁以上残疾人有130.51万人,占持证残疾人总数的46%;60岁以上重度残疾人62.3万人,占持证老年残疾人总数的47.7%,群众对无障碍环境需求极为迫切。但是城镇规划未考虑无障碍需求和新建、改建、扩建的道路、广场、绿地、公共建筑没有设计无障碍设施或不按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施工等问题较为突出。
(二)《河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办法》贯彻落实不到位。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规划尚未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规划。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设施不健全,给残疾人在教育、就业方面造成了诸多不便,给老弱病残孕幼等群体自由安全出行、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设置了“一米限”,形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C型环”。
(三)信息无障碍建设较为滞后。医院、体育场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等文体娱乐场所,以及金融、邮政、通信、商业、旅游等公共服务场所,缺少语音提示、手语、盲文等信息交流服务。
二、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建议
(一)提升对无障碍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介,加大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融合无障碍,共享新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开展河南省无障碍示范市、县、镇创建工作。将无障碍理念纳入城镇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总体设计,确保无障碍设施建设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注重新建无障碍设施与周边无障碍设施相衔接,确保无障碍设施发挥应有作用。优先推进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提升信息无障碍服务水平,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智慧便捷服务。
(三)加大无障碍环境建设执法检查力度。建议人大、政协每年定期对《河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办法》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视察,推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落实责任。
(四)强化社会监督。建立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残疾人、老年人、媒体代表等组成无障碍环境建设社会监督员队伍,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各项任务落实,消除“一米限”,连通“C型环”,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使特殊困难群体与全省人民一起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