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在周春艳副主席带领下,围绕“推进需求侧管理”进行专题调研,并组织专家论证,提出了意见建议。
一、我省需求潜力巨大
(一)经济规模大,但结构有待优化。从总量看,我省地区生产总值稳居全国第5位,但人均水平仅为全国的四分之三,居第18位。从结构看,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超过第二产业,逐渐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关键引擎,但占GDP的比重尚未过半,落后于全国54.5%的比重,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二)人口基数庞大,但流出较多。人口规模是影响市场需求的基本变量。我省户籍人口居全国首位,但常住人口居第三位,是流出人口最多的省份。这对我省的消费需求影响很大,今年春节“就地过年”政策下表现特别明显。
(三)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但仍有较大差距。城镇是投资和消费需求的主力。我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5%,远低于64%的全国平均水平。
(四)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消费能力受限。收入水平是消费需求的决定性因素。我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7%,人均消费支出水平更低。
由以上指标可以看出,我省市场需求规模较大,但需求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加强需求侧管理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需求侧管理相对粗放
(一)认识还不够到位,需求侧管理有待加强。调研发现,我省还没有哪个部门对“需求侧管理”开展专题研究、专门部署,没有主动出台综合性推进举措。
(二)有惯性思维,需求侧管理较多依赖传统方式。主要表现为“六重六轻”,即重供给轻需求,把主要精力用在供给端;重投资轻消费,普遍有“投资饥渴症”,而对消费管理引导不太上心;重共性轻个性,政策的针对性、精准性、创新性不够;重短期轻长期,很少从基础做起培育消费主体、扩大消费需求;重形式轻效果,出台了一些文件措施,但落实不到位,效果不明显。
(三)公共消费不足,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突出表现为在医疗、育幼、养老、教育等方面的优质资源稀缺,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费需求。
(四)短板较明显,供需之间存在诸多堵点。主要体现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市场监管水平尚待提高;信息化建设不均衡,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普及应用缓慢;农村物流发展滞后,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农产品生产分散、周转环节多,价格形成不合理。
三、意见建议
(一)转变思想,充分认识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形势,以积极的态度、有力的举措,将中央部署贯彻到位,并籍此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能,培植发展后劲。
(二)改革创新,提高需求侧管理能力水平。需求侧管理主要靠法律规范、政策引导和财政货币调控。要摒弃大规模需求刺激、简单进行总量管理的传统思维,在投资方面向新型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生态保护等领域倾斜;在消费方面着力于推动消费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促进消费数字化转型,同时大力倡导理性消费、绿色消费、文明消费。
(三)增加投入,提高公共消费水平。处理好公共投资与公共消费的关系,逐步提高公共消费的比例。进一步压减行政管理成本,加大对民生方面的投入,提高社会保障能力,解决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四)补齐短板,打通消费堵点。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进一步减税降费,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高市场监管水平,维护好消费者权益。加快“放管服”改革,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加快新基建进程,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发展。加快农村物流和商超网点建设,减少农产品进城的中间环节,推动城乡市场融合发展。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