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未来农业现代化的新蓝海,是城乡统筹中最重要的利益群体,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最好的结合点。2020年我省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6.50%,略高于全国农村居民的科学素质水平(6.45%),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流,我省农村居民科学素质提升难度加大,人才振兴成为“五个振兴”中的核心要素,也是我省乡村振兴中的最大短板。
一、存在问题
(一)农村居民科学素质水平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中确定了“到202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的目标,但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仍然偏低,还未跨过10%这一创新型区域的标志门槛。
(二)农村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偏低导致其无法充分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更高水平的科学素质,意味着能够更好地运用科学技术、分享科学技术带来的积极有效的结果。2020年我省城镇居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2.79%,而农村居民仅为6.50%。城乡居民“科学素质鸿沟”的存在,制约着农民成为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
(三)农村科普服务能力与乡村振兴“硬件”发展还不同步。虽然我们一直把农民作为科普的重点对象,但受客观条件和发展阶段所限,农村大多是科普挂图、科普走廊、科技下乡等“临时型”“流动型”资源或活动,缺乏常态化、互动型、信息化、精准化的科普服务。
二、对策建议
大力加强和发展农村科普,培育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示范带动广大农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以科学素质水平的提升推动高素质农民队伍的打造。
(一)引导科普资源进一步向农村倾斜。出台政策支持财政科普资金更多投向农村,继续加强农村科普场馆、信息化科普设施、中学科技馆、农技协科技小院、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普示范乡镇等科普能力建设,将农村科普融入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触摸”和“感知”科技。
(二)进一步发挥好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农村科普中的重要作用。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有关政策机制,鼓励引导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规划实施农村科普专项行动,引导农业农村专家学者把科普摆在与科研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主动走向乡村宣传普及科技,组织农民到学校和基地培训,培育农业农村“科普达人”,借助名人效应,激发农民学用科学的兴趣。
(三)更加注重农村科普资源的可视化。建议科普创作主体顺应公民获取科技信息主要渠道转向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电视的趋势,坚持“内容为王”,坚持硬件建设硬投入,把专业化的科技知识转化为农民喜闻乐见的可视化形式。同时,将科普作为广播电视台、网络及通信运营商、音频视频平台的社会责任,加速可视化科普作品的传播。
(四)进一步加强农村本土化科普人才的培育。建议县乡两级政府把农技协领办人、村两委干部、驻村帮扶队员、返乡创业人员、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等作为依托,有计划地分批组织赴农业院校培训、先进地区观摩,培育常驻不走的农村科普带头人,使其成为高素质农民队伍的排头兵、领头雁,鼓励他们在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显身手、担重任、挑大梁。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