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首页 > 政协论坛 > 发言摘登

坚持“三链同构” 打造“中国粮谷”

时间:2022-02-15 05:50 来源:河南省政协

  粮食生产是“国之大者”。河南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过1300亿斤,稳居全国第二位,每年外调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左右,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压舱石”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河南“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求我们“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发挥好粮食生产这个优势,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深入挖掘农业基础优势,打造“中国粮谷”,既是河南的政治责任,也是发展的巨大潜力。

  一、河南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缓慢、产业链条短。粮食产量大而产业不强,农产品加工规模小、综合加工利用水平低。目前河南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精深加工率分别为67%、20%,远落后于发达国家90%、70%的水平;且因过度加工造成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大量流失。

  (二)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名优品牌少。河南虽产出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但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新型、便捷食品占市场份额不足10%,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少,竞争力不强。2021年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食品饮料企业87席,河南仅5家,低于北京(11家)、四川(8家)、山东(7家)、广东(6家);5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食品饮料行业品牌,河南无一入选。

  (三)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较为突出。近年来我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较快,但农户分散经营的格局尚未发生质的变化,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仍是农业现代化面临的主要矛盾。

  三、打造“中国粮谷”的对策建议

  (一)打好产业“组合拳”,延伸粮食产业链。一是将产业链条向前端延伸,抢抓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机遇,发挥我省农业科技领军人物、创新团队、平台资源聚集优势,依托神农种业实验室等平台载体,围绕小麦、玉米、花生等优势领域,在选种育种等方面加大研发投入,打造汇聚南北方、覆盖粮蔬果、贯通产学研的种业创新链条,让“种子”这张王牌更加闪亮。二是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84个产粮大县要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大力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大农业格局。要高度重视黄淮四市和黄泛区复兴问题。三是做好“精深加工”文章,将产业链条向消费终端延伸,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讲好“金扁担”故事,提升农业价值链。把扛牢粮食安全重任与增加农民收入统一起来,把企业留在县里,把收入留给农民。一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守住耕地红线,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更多“望天田”变“高产田”;坚持科技兴农,通过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培育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发挥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基金等作用,支持发展“粮食+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粮食特色文化小镇、农业产业强镇。二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行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业公司等新型农业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抗风险能力。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业集约化发展。三是加大强农惠农支持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农业保险全覆盖,消除农民“后顾之忧”。

  (三)畅通粮食流通渠道,打造完整供应链。发挥我省交通区位优势,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找准定位,加速由“中原粮仓”向“国人厨房”“世界餐桌”转变。一是加快现代仓储物流体系建设,打造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体系,让越来越多的“豫字号”农产品通过空中、陆上、网上、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二是瞄准高端市场,培育一批全国、全球知名品牌,深入开展产销对接活动,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三是加大农村电商培育支持力度,发展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把绿色、有机、无公害粮食产品,安全优质加工食品等,通过现代商业形式配送到千家万户。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