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易返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实行分层分类帮扶,是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工作。
一、存在的问题
(一)集中排查不深不细。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各级扶贫工作人员存在思想上松懈、驻村要求放松、帮扶力度减弱、进村入户帮扶力度减少等情况。基层政府领导和扶贫干部集中排查不深,了解农户工作不细,监测时仅简单计算农户收入,对个别外出务工人员情况了解不全。
(二)基层工作人员政策把握不准、宣传不够。随着各级党委换届和扶贫系统机构改革,干部调整范围比较大,一些新调整的干部,特别是乡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对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的重视程度不够,政策宣传不到位。
(三)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非贫困村享受政策少,投入不足,村内道路硬化不够,村委会办公用房、医疗卫生室条件较差;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引导和重视不够,导致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部分甚至为零。
二、相关对策建议
(一)实事求是,分类监测。一是在认识“清零”的内涵和意义的前提下,给下级党委和政府减轻政治压力,不控制监测对象规模,这样才能让下级党委和政府敢于实事求是,将新增动态监测人口的实际情况如实上报,避免下级政府为了确保不出现返贫人口而对实际的返贫人口临时采取一些极端化的突击手段进行帮扶。二是分类瞄准监测对象。针对收入“水平较高、波动较小”的稳定脱贫人群,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调整脱贫攻坚期超常规帮扶措施;针对收入“水平较高、波动较大”人群,对他们在应对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带动断链以及事业、家庭变故等风险方面装上“保险锁”,在风险发生之际切实降低其承灾受损程度;针对收入“水平较低、波动较小”的边缘人群,发挥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同时,对有劳动能力的帮扶对象,给予小额信贷、技能培训、公益岗位等帮扶支持;针对收入“水平较低、波动较大”的易返贫人群,多措并举打好防贫“组合拳”,这是当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任务。对遭遇重大疾病、突发事故、意外伤害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救济。
(二)加强返贫治理。一是依靠脱贫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脱贫地区应以市场为导向提升农户技能、增强其就业能力,加强脱贫户新型实用技术与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知识的培训,增强其从业就业能力,进而稳步提升其收入水平。同时提升高质量教育供给水平,充分发挥教育对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二是创新风险纾解机制。探索实施“防贫综合保险”模式,其目的是在其他政策性保险不充分的情况下,切实解决村民牲畜疾病、作物受灾、市场急剧波动、意外伤害、疾病身故和就学养老等多种生产、生活风险,并以“一揽子”保险的方式防止返贫。
(三)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依托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就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道路,推进产业发展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必要手段和重心所在,必须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具体而言,要进一步发挥大型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与致富带头人的宣传引导作用;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帮助扶贫车间、社区工厂、扶贫产业园就地吸引贫困户就业;要建立完善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和成果分享机制,利用新兴技术与互联网产业建设数字乡村,让扶贫产品卖得出去。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