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落实中央决策,专门出台意见,重点抓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让每位老人都拥有最美夕阳红”。当前我省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养老供给与实际需求匹配度不高、养老机构经营可持续性不强、养老服务专业化程度偏低等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省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发展。
为此,建议:
一、坚持谋定而动,提升工作精准度,实现养老供给与实际需求相匹配
(一)深入调研普查,把需求侧底子摸清楚。开展调研普查工作,准确区分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不同需求、生活条件差异产生的不同需求,以及老年人生活照护、医疗健康、精神文化等不同需求,尤其要正确区分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二)科学谋划推进,把供给侧调整做扎实。根据当前我省老年群体养老需要,科学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务实有序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医养结合”健康支持体系,丰富养老服务业态,加强宜老环境建设。
(三)加强信息沟通,把供与需有效连起来。通过媒体平台,宣传居家养老的意义、优势和作用,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居家养老氛围。有关部门要积极搭建养老服务信息发布平台,建立供需双方及时沟通机制。
二、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可持续性,实现服务队伍与客观需要相适应
(一)培养“爱心型”经营者。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创办人员、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形成一支品质高尚、富有情怀、爱心深厚、乐于奉献、管理有方的养老经理人队伍。
(二)培养“技能型”服务员。大力推进养老服务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发展。将技能型养老服务人员技能培训置于就业培训、失业者培训的优先位置,加大“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工作力度,建立专业齐全、数量达标的养老服务队伍。
(三)培养“职业型”工作者。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引入职业型养老社会工作人才,力争在较短时间之内全省形成一支不少于1.8万人的养老服务社会工作者队伍。
(四)培养“奉献型”志愿者。加强覆盖城乡社区的老年协会建设,发动老年人组成各种涉老组织为老服务,建好老年人助老志愿者队伍,让条件允许的老年人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的养老服务中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三、坚持系统推进,促进服务专业化,实现要素保障与体系建设相协调
(一)用好养老机构。推行养老机构向社区和家庭延伸服务,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专业化水平。通过开设家庭护理床位等措施,引导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急等服务。
(二)实施数字赋能。依托智能养老平台,利用第七次人口普查和全员核酸检测的有效数据,建立河南省老年人数据库以及老人养老需求库。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缓解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短缺和供给粗放的状况。
(三)加强标准规范。构建符合河南省实际的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通过标准化手段,确保养老场所安全,推动服务人员能力提升,促进养老服务流程规范。
(四)完善支撑体系。支持相关组织、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建设。鼓励家政协会、物业协会、康复协会等积极开发新业态,为老人提供全天候、精准化服务,打造一批居家养老服务品牌,形成养老服务专业化的“河南样板”。
(五)强化扶持引导。编制《河南省养老服务扶持政策措施清单》,形成养老服务以奖代补、公建民营、项目用地、责任保险等政策体系,发挥政策“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促进全省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