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首页 > 委员履职 > 委员风采

河南省政协委员魏小杰:泥里创作云上写诗

时间:2022-07-20 17:13 来源:人民政协报

  魏小杰:河南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社员,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院长。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里的教室有点别致。

  没有课桌,没有板凳,十余名学生围成一圈,每个转台上都放置着一个泥塑人像。“是在上什么课?”魏小杰跟大家聊了起来。“空调不太热,屋里还是有点冷,手冻着不方便操作。”声音温柔,眉眼含笑,在学生心里,魏院长是一位知心姐姐。

  这是一节着衣人体塑造课,通俗来说,就是给塑像穿上衣服。魏小杰说:“我们的学生很辛苦的,干的都是体力活。”学生们笑了,使劲点了点头。

  “雕塑专业本科为五年制,学生不仅要像一般的美术生那样学习素描、色彩,还要学习人体塑造、金属焊接、3D建模等专业课。”为了让记者对雕塑有更直观的认识,魏小杰当起了向导。确实,与郑州大学美术学院一同成长20年,魏小杰熟悉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

  一楼展厅,不少学生正饶有兴致地看展,第二届“青青子衿”郑州大学青年教师美术作品展正对外展出,60余件作品让学生大饱眼福。“这次共展出了13位青年教师的作品,让大家‘亮亮相’,用作品交流。”魏小杰如数家珍,每位教师的情况都能细细道来。

  2月19日至3月2日,魏小杰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雕塑作品展。魏小杰为这次展览取名“静水深流”。

  体力活

  “艺术就是要展示给大家看的。”没有专门的展馆,魏小杰就把走廊的空间利用起来,从一楼到四楼,每一层都布置得满满当当,有雕塑、设计,有国画、书法……

  摇身一变,美术学院成了新潮“打卡地”,引来不少校内外人士“到此一游”。

  这与魏小杰自由洒脱、不拘一格的气质很相符。“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喜欢自由、不喜欢束缚。”凭着纯粹的热爱,魏小杰叩开了艺术之门,“就想当艺术家。”

  20世纪80年代,西安美术学院只面向西北五省招生,魏小杰一击即中。“当年陕南才录取了几个人,很多学生都是三年、五年坚持考,这在当时都很常见。”而魏小杰所在的雕塑系是隔年招生,“学艺术的女生很少,雕塑系只有两名,周末举办舞会的时候我俩都很‘抢手’。”青春期的恣意张扬,魏小杰记忆犹新。

  雕塑艺术是一门苦差事:雕、凿、打、磨,是脑力加体力的考验。“它是和泥土、石头、木头、金属打交道的劳动,选择了它,就是选择了吃苦,然而当我握着手中的泥巴,我想让它在我的手中再生,把它们塑造成有骨有肉的生命。”对雕塑的一往情深让魏小杰甘之如饴,“雕塑的乐趣,在于当下沉浸的时光,那些时间和体验都属于自己,太愉悦了!”

  这种愉悦感,充盈着魏小杰的生命。“对专业从来没有怀疑过,很庆幸自己选对了!”这也是她成为师者后一直想要传达给学生的,希望学生能选其所爱、爱其所选。

  2001年,郑州大学美术学院筹备成立,魏小杰被“挖”到学院来主持工作。“第一届本科雕塑专业的学生只有8名,个个都像宝贝。”雕塑需要做架子、电焊、打石头,有些同学的体力跟不上时,魏小杰会不断鼓励他们,“学雕塑比较辛苦,但不能因为辛苦,就觉得自己做不到,必须要独立完成。”她要求学生自主创作,“搞雕塑的必须能吃苦,学雕塑的女生很少有需要减肥的。”

  魏小杰把做雕塑看作是一种自我表达,她常常将生活中打动自己的点滴感悟深藏、发酵,再以一种新颖方式传达出来,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达成与观者的交流。“制作不是什么难事,想法和感情才是最难的,只要想法有了,心里就有谱了。”

  《孕育》就是魏小杰孕期心理的具象化表达:右手托腰,左手抚摸隆起的肚子,微微颔首,幸福、期待、忐忑之情溢于言表。雕塑做完两天后,魏小杰就迎来了一名家庭新成员。而《孕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放大落成在上海滴水湖中国名家雕塑公园永久展示。

  孩子的降临,赋予了魏小杰更多创作灵感。《暖》《三口之家》《思》等作品,用女性的视角与柔情刻画生命,魏小杰将其归纳为“家庭亲情系列”。“这不是小我,而是人类共有的情感,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

  疫情防控期间,魏小杰将《孕育》进行3D打印,义卖所得捐赠用于抗疫。同时,动员九三学社郑州大学委员会捐款,并快速沟通协调把大家的爱心与关切送达湖北十堰。

  “文艺工作者不能缺席。”魏小杰以政协委员的社会责任感,号召师生与九三学社河南省书画院同仁,以笔作枪,积极创作,完成了200余幅高质量的主题性创作,用艺术作品凝聚起抗灾防疫的精神力量。

  发现美的眼睛

  人生很多重要决定都是魏小杰自己做的。

  2010年,魏小杰选择回西安美术学院继续读博。“我那时已经取得正高职称,有些人觉得‘你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艺术家了,没必要再读博士’。”魏小杰不以为意,“艺术,是伴随终身的学习与感悟,艺无止境。”

  那一年,郑州到西安的高铁正式开通。“实在是太巧了,我觉得这个高铁就是为我开的。”因缘际会,魏小杰开始频繁往返于郑州和西安。

  行动派魏小杰是那届学生中第一个要求开题的。“我的课题是山西境内的晋南地区唐宋元寺观彩塑,对此我考察研究了好多年,做好开题准备了。”魏小杰的风风火火把导师都吓了一跳。

  在行政与学术间忙碌的魏小杰将寒暑假充分利用起来,整个春节都泡在租住的西安美院留学生公寓。“那时,我才发现竟然有这么多种类的方便食品,吃的防腐剂不知道多久才能代谢掉。”魏小杰打趣道,“但这个过程不觉得辛苦,很愉悦。”高效、高质量产出的博士论文,被西安美院作为第一批论文全额资助出版。

  同时,魏小杰还在中国大学慕课上开设《山西彩塑》专题,引导更多学生感知中国传统彩塑艺术的独特魅力,用美育滋养心灵。“最近正策划开设中原美术篇,涵盖雕塑、书法、绘画等方面,热爱美术的都可以学,雅俗共赏。”

  “‘中原美术’已经入选郑州大学优势特色学科方向建设工程。”这背后,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2005年,魏小杰倡导开设“中原美术”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现已成功举办八届,为河南高等美术学科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和学术引领。如今,郑州大学美术学院所有本科专业全部入选国家级或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在魏小杰看来,审美素质教育并非仅限于在校学生等专业群体,而是全社会共同期许,“大家都渴望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作为文化大省,目前河南省专门的艺术场馆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需求。”魏小杰连续两年提交《建议政府与高校共建共享艺术场馆的提案》,希望能以政府和高校共建的形式,对学生和群众免费开放使用。

  多年来,魏小杰早已习惯多重身份的切换,忙得井井有条,出了名的雷厉风行,“想做什么,第一时间就强力推进,不敢拖,越拖事越多。”周末和节假日,魏小杰得以从案牍中抽身,一头扎进自己的工作室专注创作,心无杂念,却有万钧之力。

  一块一块的泥,对准作物上面贴去;一刀一凿、一括一指,绘刻着轮廓高低的形态。“其实,雕塑艺术就是一门做‘加减法’的艺术。”魏小杰说,所以在雕塑选材时往往采用质地比较细致的黄土。因为泥巴可以很好地塑造东西,创作完成后,可以根据不同的雕塑需求经过不同的过程处理。“比如,要做成陶瓷就可以用陶泥做直接烧,要做成青铜就需要再翻模,要做成石头也必须翻成塑像。”

  2018年,魏小杰以“时代楷模”为题材,完成了《华罗庚》《邓稼先》《王选》《黄大年》四件铸铜人物雕塑,栩栩如生又姿态各异。“人物塑像首先得像本人,还须传神地呈现出其精神气质、阅历风霜,做到形神兼备。”魏小杰说,最近又确定了一批新的人物选题,创作时会更加注重塑魂写意,更多地传达自己对表现对象风骨与精神的融通。

  而今,坐落在河南省文学院的《二十世纪已故河南文学家群像》《河南古代文学家群像》、商城遗址的《著名考古学家》、郑州大学校园内的《嵇文甫像》《阎仲彝像》《华佗》《钟崇香院士像》等人物雕像,以独特艺术语言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穿越时空隧道,完成了生命的对话。”魏小杰说。

  人民的艺术

  雕塑之于城市,究竟意味着什么?魏小杰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儿子,并利用暑假带他走上了寻找答案之旅。

  “让他用眼睛看,更用心去感受。”曾经,魏小杰与丈夫“合谋”,有意带儿子去欧洲游学,感受雕塑之于城市的意义。一圈转下来,儿子说了一句话,“我要学画画。”魏小杰跟丈夫心里偷着乐,“这一趟没白跑。”

  作为高校艺术工作者,魏小杰善用引导启发式教育,希望能给孩子点燃兴趣之灯。

  “艺考并非捷径,只有热爱,才能走得更远。”魏小杰加重了语气,“我们观察、接触到众多艺术类大学生及参加艺考的中学生,对学生、家长们的疑惑与呼声和整个艺考现状,进行了收集与分析,艺考(主要是省统考)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弊端”,魏小杰说,亟须改进高校艺术招生考试录取方式,筛选优秀艺术生源。

  “让艺术教育回归美育本身。”魏小杰《关于河南省改进高校艺术招生考试录取方式的提案》一经报道,便在网上掀起讨论热潮,“这样的提案走心了”……不少网友纷纷点赞。同时,省教育厅积极答复,“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了高度的专业性,富有建设性和前瞻性,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我们将持续优化改进,不断提高艺术类招生的科学性。”

  “艺术从来都不是孤芳自赏,”多年来,魏小杰主要从事城市景观雕塑和中国传统雕塑的研究,“喜欢具象写实的雕塑,每一件作品都是有感而发,希望能唤起更多人共鸣。”

  魏小杰的不少作品都伫立在公共空间,接了地气,有了体温,成为标志性的人文符号。如北京奥运射击馆的《凝》、江苏淮阴母爱雕塑公园《囍》、天津人文公园的《胡政之》、内蒙古鄂尔多斯世界雕塑公园《似水年华》、银川新月广场《马骏》等,简洁大气、含义隽永。

  “有的大型雕塑会形成视觉暴力,爱看不看,它就在那里。”魏小杰认为,架上雕塑可随心所欲把个人意愿体现出来,而城市雕塑是人民的艺术,应把环境观念及公共性放在第一位,“必须得考虑它的公共性、艺术性、在地性,同时受众、抗风、采光、角度、安全性等因素都要综合考量,过分强调艺术家个人意志是不行的。”

  大型雕塑费时又费力,仅凭雕塑家一己之力难以完成。“艺术是个人的,而技术却需要别人来辅助。”魏小杰说,大型雕塑需要设计小稿,再等比例放大二次创作,内容会更丰富,细节也会更多,要不断完善、不断调整,需要助手、工厂等团队协助,完成时间则半年起步。

  从创作风格来讲,魏小杰偏爱学院派严谨、具象的造型方式,“但我的创作理念是遵循写实却不拘泥于纯粹写实,注重内在精神的传递与表达。”

  “有些艺术评论会让我进行修改,我是从来不改的,因为感受是你自己的。”魏小杰说,作品完成后如何解读则在于观者,作者与观者共同构成了一件完整“作品”,“作品完成了,就不再属于我了。”

  雕塑是“重工业”,工作周期长,极易导致情绪不能及时释放出来,魏小杰便以诗歌表达,“诗歌可以随时创作,做到有感而发。我从小就热爱文学,我认为人是立体的、多层次的,有专业领域外的爱好是对人生的一种丰富。”

  说着,魏小杰从桌子上扒拉出来两本诗集,《心灵的抽屉》与《吟箧萍踪》,“这都是不务正业的东西”,魏小杰自嘲道,“最近已经忙得没有诗意了。”

  翻开诗集,多是与好友的相互唱和,你写一首,我回一首,遥以心照。“故纸堆里觅新意,腰酸背痛面枯荣”“夜,偷走了我的睡眠”……诗如其人,真性情、不造作,“对我来说,诗歌创作和雕塑创作都是对情感的抒发,这两种方式相辅相成,可能在做雕塑的过程中猛然被什么想法触动,就会记录下来变成一篇诗歌。”

  泥里创作,云上写诗,魏小杰乐哉乐哉。(记者 王有强 靳燕)

  原文刊登于2022年03月15日 《人民政协报》 第8版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