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首页 > 专题荟萃 > 特色专题 > 河洛文化 > 弘扬河洛文化

了不起的大河文明丨试论“河洛古国”——中原地区最早的文明实体

时间:2023-02-10 14:27 来源:大河网

  编者按

  在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三周年之际,9月15日,河南发展高层论坛·黄河论坛在巩义市举行,论坛以黄河文明与中国道路为主题,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作了题为《了不起的大河文明》的主旨发言。大河网学术中原以此为题,整合专家发言报告,推出《了不起的大河文明》理论特辑。

  本文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魏兴涛的发言《试论“河洛古国”——中原地区最早的文明实体》

  本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重要地位,二是郑州西北区域仰韶文化的文明成就,三是仰韶晚期的文明实体——“河洛古国”。

  一、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重要地位

  (一)中华文明探源的历程回顾

  对中国文明历史的研究一直是百年中国考古学最为关注的研究课题。但这一课题的研究经历了极为漫长曲折的历程。本文大致将其划分为五个主要发展阶段。一是“文明古国”说兴起,二是中国古代文明在研究初期饱受质疑,三是中国考古学诞生初期对中华文明研究的初步探索,四是新中国成立后,考古界开始大力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五是21世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开展加快文明研究进程。

  (二)仰韶文化的重要地位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文化,距今约7000-4700年。这一史前考古学文化是我国发现最早、发现和发掘遗址最多、分布地域辽阔、延续时间长、影响十分深远、内涵极为丰富的新石器文化。

  虽然自八十年代以来发现的红山文化的“坛、冢、庙”以及长江流域石家河、良渚等古城体现出了更为成熟的史前文明成就,但缘于中原地区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文化谱系的完整构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率先在中原地区开展。此外在这一文化工程持续开展下,近年来在郑州地区揭露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存体现了同样较高的文明化程度,从而再一次体现出仰韶文化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重要地位。

  新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经过多阶段“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联合攻关,创造性地提出了文明认定标准的中国方案,是文明起源研究的重大理论成果和中国考古学乃至史学界对于全球文明史研究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按照新的文明形成标准,即城市、阶级、王权和国家的出现,则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之际开始步入文明社会。

  二、郑州西北区域仰韶文化的文明成就

  (一)巩义双槐树遗址

  双槐树遗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双槐树村南的高台地上,北距黄河南岸2公里, 西距伊洛河4公里,中心区地理坐标为东经 113°5′12′′、北纬34°48′56′′,海拔181.409米。遗址地处黄土高原东部边缘,以第四纪黄土沉积物为主。遗址分布区自南向北逐渐升高,遗址核心区基本位于北部地势较高处。

  双槐树遗址是在1984年河南省第四次文物普查、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时发现,因当时所 在地属于滩小关村,故命名为滩小关遗址。1990年2月,巩县文物 管理所对遗址进行了调查。1992 年5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洛文化研究所和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 所联合对洛汭地带仰韶文化遗存 调查时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查。

  1992年,为配合310国道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发掘。2004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 所对遗址进行了钻探,发现环壕两道,滩小关遗址仅为遗址东北部的一部分,因此重新命名为双槐树遗址。2006~2010年,为配合河南省第五次文物普查和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文物考古部门多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2013~202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双槐树遗址及其周边区域进行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遗址出土了丰富的仰韶文化时期彩陶等文化遗物,与丝绸起源有重要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艺术品等。

  (二)大河村遗址

  遗址面积50余万平方米,延续达3000多年,规模庞大、文化序列完整,经统一规划的原始村落、规则的围壕,墙体至今仍保存完好高1米左右的连间套房,发达的制陶技术以及绚丽多姿的彩陶艺术。

  (三)郑州西山城址

  郑州西山遗址位于郑州市北郊邙山余脉西山,主要文化堆积为仰韶到龙山文化早期。该遗址发现一座仰韶文化晚期的城址,平面大致呈不规则圆形,直径约180米,城内面积约2.5万平方米。

  (四)汪沟遗址

  汪沟遗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城区北2公里城关乡汪沟村南约500米的岗地上。遗址面积约62万平方米。2013至2017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汪沟遗址进行了调查、勘探和发掘,发掘区域主要位于遗址南部内层和中层环壕之间,清理的遗迹包括夯土活动面、灰坑、墓葬、房址、灰沟等。勘探结果表明,汪沟遗址应是豫中地区仰韶晚期一处拥有相当人口规模的区域性中心聚落。汪沟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对于认识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内部结构、文明起源、生业经济以及资源和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五)青台遗址

  荥阳青台遗址位于荥阳市广武镇青台 村东、枯河北岸的一处岗地上,遗址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其中仰韶遗址面积约31万平,四重环壕,北斗九星,纯净夯土筑成的台基“寰丘”。

  三、仰韶晚期的文明实体——“河洛古国”

  (一)“河洛古国”的提出

  2020年5月7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郑州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北京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等知名专家学者参加发布并做点评。

  双槐树遗址位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巩义河洛镇,经过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连续多年考古发掘,确认其是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

  (二)“河洛古国”的文明化成就

  河洛古国的文明化成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仰韶文化晚期社会生产力显著发展、出现社会分工和手工业专业化,二是仰韶晚期已经出现社会阶层分化和不同阶级,三是仰韶晚期在郑洛地区出现一批城址,社会体现出王一级别的表征系统。

  距今约53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晚期开始郑州西北一带文化和社会发展成就突出,已经迈入文明社会门槛,其起始年代与良渚文化者相同或略早,是中国最早形成的区域文明之一。

  双槐树遗址(“河洛古国”)与偃师二里头夏代都城(王朝国都)之间存在相似元素:一是城市规划理念接近:“前朝后寝”、中轴对称布局等,二是由墙垣和壕沟圈护的准宫城与夯土围垣宫城对应,三是带有巷道的多进院落式大型建筑集中的中心居住区与多排式宫殿建筑(五号宫殿)结构基本相仿,四是建筑坐北朝南、以北为尊、崇中向心等相同观念,五是大型建筑同有带门塾的“一门三道”设置,六是围垣及交通道路系统结合与井字形大道和九宫格式城市布局具相承特征,七是都重视强调公共事务管理和集体权力秩序及规范等等显著的承袭演进关系,八是同为出现于中原核心区的核心聚落和重要政权代表。

  由此可见,在中原地区最终诞生成熟国家文明形态的二里头文明是区域互动结果的同时,在其前存在有一个较发达的区域性古国文明——“河洛古国”“仰韶文明”,为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与引领者、以中原为中心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趋势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传承支撑。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魏兴涛在河南发展高层论坛·黄河论坛上的发言)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