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建议
——孙春娅委员的发言
外贸是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为新时代外贸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截至2022年10月,全省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10276家,同比增加8.3%,累计实现进出口7182.8亿元,增长15.9%,较前三季度扩大3.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6.4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量居全国第9位、中部第1位。我省对外贸易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引起重视。
一、存在问题
(一)疫情影响显著。疫情期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受到管控,原材料进口、产品出口物流不畅,外地车辆受阻,导致运输车辆减少,出口产品无法正常交付,交货时间的不确定性增加,境外采购商取消订单、暂停发货时有发生,对企业的出口产能、销售影响很大。
(二)新增订单减少。欧美国家通货膨胀,居民购买力下降,致使境外销售商库存较多。非洲市场货币贬值严重,南美和中东国家经济形势严峻,订单数量和价格都下降严重。新开发的东南亚、南亚市场短时间内无法形成规模,且竞争激烈利润低,不能满足订单转移的需求。从近期调研的310家外贸企业来看,73家企业反映在手订单增加,占比23.7%;59家企业反映与2021年持平,占比19.2%;178家企业反映订单减少,占比57.5%。
(三)市场开拓受阻。疫情之下国际国内展会普遍取消或延期,企业无法出国参展,国外客户因航班、防疫政策很难进入国内,海外商家与国内生产商之间面对面交流中断,企业不能及时获取客户需求,造成订单大幅降低。线上展会在线客户少,企业缺乏线上直播经验和人员,参展性价比不高,开拓市场成效有限。
(四)成本不断上涨。从许昌发制品企业反馈的情况来看,相较于疫情前,人发原材料涨幅已超过50%。俄乌冲突和复杂的国际形势加剧了钢铁、铝锭等价格的上涨,以制作罐头用的马口铁罐为例,每个铁罐增长1元左右,平均出口一个货柜成本要增加9000元。工人工资、上下游配件、物流、天然气、电力等要素价格都在上涨。
二、对策建议
(一)抓好政策落实、增强企业信心。针对近两年国家、省出台的各项惠及外贸领域的助企纾困政策,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抓紧落实,确保尽快落地见效。充分发挥政策叠加协同效应,提振企业信心。积极关注国内外形势变化,在充分了解企业政策需求上,及时推出更加精准有力的政策举措,丰富政策工具箱,突出政策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把政策红利惠及更多企业。
(二)持续优化服务、切实纾困解难。扎实开展好助企活动,严格落实重点外贸企业“白名单”和“服务官”制度,搞好精准服务,疏通堵点、解决痛点,持续优化外贸营商环境,全力稳住重点外贸企业,加快培育新的贸易主体,进一步巩固外贸进出口总量,增强外向型经济的活跃度。抢抓发展新机遇,根据企业需求组织开拓国际市场活动。
(三)发展外贸新业态、深挖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开放平台作用,用好国家和省级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平台,支持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创新。积极培育新业态,继续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加快重点市场海外仓布局,提升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系统集成服务能力。实施外贸主体培育行动,大力承接沿海出口型项目转移,积极培育本土外向型企业,支持企业获得更多进出口资质和配额,推动更多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来自河南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的发言)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