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药是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资,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无可替代。我省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省之一,近年来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农药相关政策,引导我省农药行业向着更加规范化、精细化、绿色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我省农药行业发展现状
河南省现有农药生产企业145家,含农药原药生产企业27家,现入驻国家级化工园区1家,省级化工园区44家,省级产业集聚区22家,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三位。截至2021年12月31日,我省农药生产企业累计登记农药产品3114个,相比2020年增加了298个。
2021年省内企业全年总产量19.2万吨,其中原药、制剂产量分别为3.6万吨、15.6万吨。企业研发投入12372万元,公司研发人员占比9%以上,实验研发设备投入27654万元,专利产品占各个企业平均销售的65%,高新技术企业占河南省总农药企业的33%。
二、我省农药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多而不大。我省农药行业的特点是企业数量多,规模不大,产品结构断层,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比较分散,缺乏真正的龙头企业。
(二)资金链存在风险。自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企业资金链成为主要问题,生产各个环节资金紧缺,赊账、欠款增加。同时,农药行业上游原材料价格也不同程度上涨,加之疫情平稳后爆发式的物流需求增加,流通环节成本随之加高。
(三)研发能力不足。我省农药研发企业总量少,特别是对外高校合作开展得更少,专业人才相对短缺,加上企业自身因资金等问题对研发投入和科研培训不足,导致农药科研队伍薄弱,造成农药企业产品竞争力低、附加值低。
(四)“仿生”农药开发少。由于化学合成农药开发难度越来越高,从天然物质中寻找新农药的先导物,并进行“仿生”合成,已成为当前新农药开发的热点。我省农药企业对于“仿生”农药的开发比较滞后,资金不足、专业人才缺乏。
三、我省农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培育原药和制剂龙头企业,带动全省农药企业高质量发展。建议省农业农村厅牵头,挑选发展前景大、综合实力强的农药生产企业,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进行倾斜,联合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省农科院组建研发平台,进行研发托管,重点企业进行科技成果优先转化,提取部分利润进入科研平台资金库,进行循环式发展。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每年发布全省农药企业十强榜单,鼓励企业争先创优、做大做强。开展农药企业间或与外省企业间的重组、购并和联盟合作服务工作,支持重点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
(二)设立企业专项扶持纾困资金。针对疫情影响企业资金链不畅的问题,成立农资类专项纾困资金,用资时间为每年2月到7月,确保企业急时用得上、用过及时还。对于纾困资金的推进,需要政策上的宽松支持,如进购原材料的合同付款凭证也可作为贷款依据,销售回款账户可设置到放款银行进行资金流水监管。特殊月份提高企业贷款额度,循环使用多次、按时还款的给予相应信用评级,评级越高贷款额度对应提高,同时为规避银行较大风险,对企业库存产品进行销售监测,做到银行放心贷、企业放心用,形成良性应急金融贷款体系。
(三)加大对农药企业研发支持力度。对于研发出成果、能转化、带效益的项目,项目通过验收后给予一定高比例的补贴,项目创收后给予一定的税务优惠。鼓励企业与高校之间开展实质性研发合作,优化研发绩效管理,把高校科研成果在企业的转化率作为评价打分项,充分发挥高校在师资力量、科技研发、先进设备技术、共建共享实验室等方面的作用。
(四)鼓励“仿生”农药开发。仿生农药出自安全的天然物,具有低毒、低残留、与环境相容性好、广谱、高效等特点,仿生农药市场不断扩大,必将成为未来农药市场的主体产品。对于研发、生产、销售“仿生”农药的企业,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优先纳入工业行业“四保”企业省级白名单,高峰时不限产不限电,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给予研发人员技能晋升加分、研发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