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首页 > 政协论坛 > 发言摘登

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会:优化高校布局 促进高等教育创新驱动发展

时间:2023-02-20 09:27 来源:河南省政协

  截止到2021年底,我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56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56所;本科职业学校1所;高职(专科)学校99所。除了鹤壁、濮阳、漯河、三门峡、济源等5个市或示范区尚无本科高校外,我省其余地市均布局有本科高校。整体来看,我省高层次人才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为明显,必须多管齐下,深化高校布局,进行学科学院优化调整,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支撑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一、存在问题

  (一)数量不足,学校单体规模过大。全省普通高校156所,高校总数虽居全国第三位,但全省每千万人口拥有高校16所,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所。据人口预测,全省18-22岁年龄组人口2028年达峰值超790万,到2035年我省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将达到486万人,全省还将增设高校近50所。2021年全省在校生规模超3万人的高校25所,全省普通高校校均在校生1.6万人,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近5000人。本科高校校均规模超2.5万,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05万人。高校单体规模过大造成校内教育资源不仅难以匹配,生均办学条件难以达标,影响高等教育质量。

  (二)质量不高,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虽然我省有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但全省高校仅有4个一流学科,占比全国465个一流学科不足1%;从优质高校数量看,全省冠名“大学”的普通高校为11所,占全省高校总数的7.3%,低于全国平均16.3%的水平,占本科高校的比例为19.3%,低于全国平均34.7%的平均水平,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三)结构不合理,亟需调整优化。一是层次结构倒挂。全省本科高校只占40.4%,低于全国6个百分点。在学研究生7.97万人,占全国在学研究生总数不及2.4%。二是学科结构不合理。全省38所公办本科高校中,师范类院校和理工科院校为12所和15所,分别占普通本科院校数量的31.6%和39.5%。而财经类院校仅有3所,占7.9%,科类结构严重失调。三是专业设置趋同性明显。由于举办理工科高校需要大量的实验实训设备支撑,受经济条件制约,全省高校大多以文史、管理类居多,开设的专业千篇一律,缺乏地方特色,与地方经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服务地方发展功能不足,办学特色与育人特色未能发挥。

  (四)职教薄弱,职业本科学校不足。近年来,全国设置职业本科高校32所,河南只有1所。2021年我省中职教育在校生规模150.72万人,居全国第一,其中毕业生45.12万人。2021年河南省内高校对口(对准中职学校)招生计划42212人,其中本科2886人,占对口招收计划的6.8%。从中职毕业生总数来看,有近8万人无缘上大学、45万人无缘读本科。我省仅有的1所职业本科学校年招生量只有2700人且不招收对口生,我省中职生考大学难的问题异常突出。

  二、相关建议

  (一)科学统筹规划。坚持规划先行,系统分析现有高等教育资源的规模、结构、类型。严格遵循高校设置标准,坚持按程序、有节奏开展高校的设置工作,保障高校学位数量与我省适龄人口需求数量相适应。引导高等教育资源在省域内向人口集聚且有较好办学支撑基础的地级市延伸,重点向我省短缺的医学类、体育类、艺术类本科和装备制造、高效生态以及区域重点产业倾斜。

  (二)准确高校定位。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合理调控普通本科高校增量,注重优化存量。支持有条件的地市和高校可通过新建、分立、资源整合等方式,设置质量高、特色鲜、规模适度的本科高校。支持办学历史悠久、质量优质、效益明显,产业特色明显的区域发展本科,以及无本科高校布局的三门峡、濮阳等地的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高校。引导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向驻地倾斜、向集聚产业倾斜、向行业需求倾斜,避免高校专业趋同化、贪大求全、盲目扩张。

  (三)强化引智入豫。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实施诸如“名校名院名所名人引进工程”“引智计划”等专项工程,对标高等教育先进地区经验,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避开异地办学禁区吸引国内一流高校来豫联合举办高等教育,充分利用高端平台人才聚集效应,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豫。

  (四)做强职业教育。推进教育部、河南省《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技能社会建设的意见》实施,新增专科层次职业学校主要向配置薄弱的地区布局,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符合条件、专业设置合理的技师学院,可在纳入规划后,按照标准和程序设置为高等职业学校,体现行业以及职业教育特色。加快实施职教高考,从根本上疏通中职与高职衔接,解决中职生上本科难的问题。

  (五)支持民办教育。创新体制机制,通过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措施,增强对民间资本投资举办高等教育的吸引力,着力引进产业资本进入高等教育,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在对加强高校管理服务的同时,把驻郑民办高校纳入市级财政支持范畴。在师资培训、教学改革、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学生创业补助等方面与公办高校同等待遇。重点解决民办高校建设用地、教师待遇等“卡脖子”问题。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