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作为联接城乡发展的结合点、突破口和战略枢纽,是我省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积极探索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强化县域经济产业支撑、放权赋能、融合发展,加速推动新发展格局下县域经济“成高原”,是我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有力抓手。
一、存在问题
(一)核心竞争力不强。我省GDP连续18年稳居全国第5位,但核心竞争力提升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如全国38个GDP突破千亿级的百强县中,我省无一入围。据《2022中国县域发展潜力报告》数据显示,排名前100县域中,河南仅有5县市入围,分别是新郑、长葛、永城、孟州、中牟,其中排名省内第1的新郑位居12名,没有进入前十。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省内各县(市)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地域性发展非均衡性态势,我省共有104个县(市),经济发展质量总体水平低于均值的县(市)有66个,得分最高的新郑市是得分最低封丘县的4.64倍。
(三)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层次偏低,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竞争同质化严重,产业链间的交流互通较少,产业链内部不能完成自我循环。
(四)要素供给不足。县(市)受发展平台、空间等条件限制,土地、政策、资金等硬件跟不上。目前我省人均土地面积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4,人均水资源量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5,人均森林蓄积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高层次人才、紧缺专业人才匮乏。
二、意见建议
(一)强化产业支撑,筑牢县域发展压舱石。一是聚焦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依托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打造“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高材料、汽车、食品等传统产业新型化率,培育壮大高端装备、现代医药等新兴产业,加速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破冰抢滩。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口粮生产、粮食储运、食品加工、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产品期货“六大中心”。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等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鼓励大型流通企业拓展农村市场、共建共享仓储等设施,丰富村级快递收发、农产品经纪等服务,促进乡村商业网络连锁化。培育壮大乡村民宿、休闲农业、康体养生等业态,打造一批近郊乡村旅游休憩地、景区周边游承接地、农耕文化游体验地、康养休闲游目的地。四是振兴实体经济。支持企业建设创新平台,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高校参与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支持头雁企业构建本地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孵化培育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完善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机制,培育一流营商环境。
(二)强化放权赋能,激活县域经济源动力。一是做好开发区改革“后半篇文章”。用好规划新增空间,科学确定开发区四至边界,有序推进开发区扩区调规,推动属地政府与开发区建立合理的投入和收益分配制度。聚焦“2+1”主导产业,提高亩均效益,加快形成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公共平台协同联动的产业生态。探索联合共建、委托管理等形式建设跨区域合作产业园区,采用一区多园、异地孵化等方式,打造协同互补的产业共同体。二是推进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深化落实省与市县财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环保、交通等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开拓县域、乡村建设多元化融资渠道,探索“参股子基金+直接投资”运作模式,推进“政府+银行+保险”融资模式,鼓励保险公司开发针对农村产业的保险产品。三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放活经营权,坚持大宗农业做大规模、小宗农业做优品质、新兴农业做高价值,加大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加快村民“股金+租金+薪金+现金+保障金”的“五金”增收之路。四是大力实施县域人才创新工程。建立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制度,推动规划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三师入乡”,推进城市教科文卫体等工作人员定期服务乡村,支持有技能有管理经验的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引导产业资本下乡。
(三)强化融合发展,构建县域经济新格局。一是做强县城引擎。加快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抓好公共服务带动,加大市政管网、停车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建设力度,推动县域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二是做实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节点。以引导特色产业发展为核心,重点建设一批先进制造类、农业田园类及现代服务类“镇中镇”“市中镇”“市郊镇”等特色小镇。三是做优乡村振兴文章。加快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开展乡村规划、村容村貌、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文化内涵“六大提升工程”,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美丽乡村,打造“听乡音、尝乡味、看乡景、住乡居、忆乡愁”全视角“美丽乡村”产业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四是加强保障。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协同推进机制,强化监测考核结果运用,形成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的县域经济竞相发展局面。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