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首页 > 文史资料库

弘扬中华优秀阅读传统 推动全民阅读扎实向前

时间:2023-04-25 09:32 来源:人民政协报

  4月23日,第28个世界读书日,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在浙江杭州开幕。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全民阅读大会致贺信,标志着我国全民阅读活动迈向深入推进的新阶段。当前全民阅读活动出现了蓬勃开展、不断深入的态势,我们要认真研究古今中外的阅读经验,把全民阅读更加扎实地向前推进。

  中华民族有优秀的阅读传统。中华典籍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脉的历史见证。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尚书》中的“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典故,深刻阐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典籍与读书的相互关系。优秀阅读传统离不开好的学习经验和方法。从诸子百家到唐宋八大家,中国古代先贤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关于读书的好经验、好方法,需要我们深入挖掘,认真研究,弘扬光大。其中,有六个方面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一是对阅读本质的哲理性思考。为什么要读书?这是首先要回答清楚的重大问题,古今中外的先贤智者也都作过论述。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有两卷专门谈读书,即《读书法上》《读书法下》。这是最早的研究阅读的重要理论专著之一。《读书法上》开篇写道:“读书已是第二义。盖人生道理合下完具,所以要读书者,盖是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是经历见得许多,所以写在册上与人看。而今读书,只是要见得许多道理。及理会得了,又皆是自家合下元有底,不是外面旋添得来。”在朱熹看来,读书是第二要义,第一要义是人生经历、是实践。但人生苦短,经历有限,不可能事事经历,而圣人们是经历过的,把自己经过实践的认识的成果写在书上让后人看。我们读经典,就是把先贤们经过实践升华成理论层面的认知变成自己的知识。这样就从哲学层面讲清楚了阅读的本质,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阅读的学术价值。

  二是对阅读目的高远立意。欧阳修认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从理论层面讲清楚了立身、立学、读书三者的相互关系。朱熹关于读书要“明德、明理、明志”的看法,通俗地总结了古人对阅读的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读书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立德、立功、立言”作为读书的崇高追求。这些都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弘扬光大。

  三是对阅读方法的科学归纳。孔夫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熹的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等,都在中外阅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我们引以为豪,系统的、科学的阅读方法。

  四是对早期阅读的高度重视。《颜氏家训》中有重视早期教育、提倡胎教的有关论述。颜之推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当从胎教做起。《三字经》《千字文》《明心宝鉴》等早期启蒙读物,绝大多数都是与阅读有关的故事。

  五是阅读风格的不拘一格。欧阳修抓紧一切时间读书,有了“三上”(马上、枕上、厕上)读书之说。陶渊明的名言有“好多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诸葛亮的观其大略读书之法也很有特点。据《魏略》一书记载:“诸葛亮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多观其大略。”诸葛亮的“观其大略”是一种科学的读书方法,即提纲挈领地领会精神实质和要点的读书方法。

  六是精心营造阅读环境。盛世修典,为阅读营造良好的环境,是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传统,其中硬环境和软环境兼顾是重要特色。从国家层面上讲,东汉时期的《喜平石经》、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都是盛世修典的重大文化事件。南朝梁武帝时期不仅有《昭明文选》传世,还在从浙江、江苏到安徽一线留下了大量的读书遗迹(昭明太子读书台)。封建社会的开明乡绅也会为本地的读书贡献力量。苏州虎丘有一处名为“钱近仁墓”的文物保护地,讲的是一个不识字的鞋匠,为了读书,谁教给他认识一个字,他就给谁一个铜钱,经过长期努力,这个鞋匠能读《论语》和《孝经》等古籍。此事经当地乡绅报告给知府、巡抚,直至朝廷,最后受到表彰。这是民间读书的生动例证。“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我国有深厚的文化基础。

  全民阅读,久久为功。让我们在琅琅读书声中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激扬精神力量。

  (作者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