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首页 > 文史资料库

崇文鉴史 经世致用

时间:2023-05-15 09:48 来源:人民政协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甲骨学首席教授宋镇豪谈新时代甲骨学研究

  宋镇豪(中)考察安阳博物馆馆藏部分甲骨文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2006年殷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数十年来致力于甲骨学研究的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甲骨学首席教授宋镇豪都参与见证。本报记者专访宋镇豪,请他从文化遗产角度,来谈谈如何做好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对中华文明传承的当代价值。

  寻根溯源,由已知推未知

  学术家园:近十几年来,您将主要精力聚焦于甲骨文的保护性整理研究与著录,取得了哪些进展?

  宋镇豪:我于1978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至今,从事甲骨学研究已有40多年。还记得刚入所时,我便选择了中国上古社会生活史研究领域,当时这一板块相关研究还比较薄弱,主要依据甲骨文、金文和考古材料来解释古代历史。后来我又组织启动关于商代史的研究课题,从立项到出版688万多字的十卷本《商代史》,整整用了12年时间,中国古史由此延伸。

  完成这一工程后,我就把精力主要放到了甲骨文材料的整理研究上。因为甲骨文材料大概有16万件,但当时真正发表出来的也就6至7万件,还有很多藏在库房里、散布在民间、遗落在世界各地。经过十几年搜集整理,目前已收集达5万多片甲骨文。当年老一辈学者编辑《甲骨文合集》时,还收集到很多海内外孤本,但没有发表过,这十几年我也在同时组织整理这些孤本,已补录13种孤本、近1万片甲骨文。而正在整理的山东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所藏甲骨文材料,预计将分别于今年与明年正式结项。这项工作很是耗费精力,但我充满热爱,作为历史学者,我有责任做好。

  学术家园:您参与并见证殷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等。从文化遗产角度而言,甲骨文研究与殷墟考古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价值在于什么?

  宋镇豪:甲骨文是世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五大自源古典文字之一,是中国独特而最早的成文记忆文化遗产。根据甲骨文,可以追溯中国上古史的未知,探索3000多年前殷商社会生活场景,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总体来说,甲骨文是生生不息的汉字与汉语的鼻祖,也是寻绎中国思想的渊薮、中国精神的缘起、中国信仰的源头、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与品格的由来,还是中国艺术美学发轫的真实素材。

  从世界范围来讲,它可以和古埃及圣书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印度河流域印章文字、中美洲玛雅文字交相辉映,构成了世界古代文明宝库的瑰宝,也是世界唯一真正延续至今的文字。发现甲骨文,是很偶然但很自豪的事情,因为我们比殷商之后的古人还要幸运的是,在3000多年以后我们遇见了殷商时期的第一手材料,并且因为它特殊的载体——龟甲和兽骨——而遗存并再现于世。其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可以说是研究古史的好素材。所以殷墟申遗成功、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是当之无愧的,我对于自己能够参与其中也倍感荣幸。

  学术家园:您曾说,甲骨文的知识在甲骨文之外。为什么?

  宋镇豪:就中国文字研究来说,过去都是传统的说文学,以《说文解字》为研究对象。甲骨文发现以后,因为它比《说文解字》更古老,是更为原始的原典文献,就必须由已知推未知,否则是脉络不清的。研究甲骨文,不能仅限于甲骨文,还要对甲骨文语境语法及以后的文字系统有所了解。另外,甲骨文本内容涉及环境学、动植物学、医学、建筑学、天文气象学等方方面面,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其文本内容,否则讲不透、研究不深。比如20世纪90年代初,我根据甲骨文相关内容及殷墟考古遗址相关资料等,结合人口学相关理论知识,写出当时国内第一篇有关夏商人口的文章《夏商人口初探》,对当时人口进行了宏观考察。如果缺乏人口学相关理论,就抓不住重点与要害。

  从事甲骨学研究以来,我一直在思考,甲骨文为什么在殷商时期如此发达?它尽管有个很漫长的文字生成演变过程,但是也有爆发期。在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文字的数量和质量会有爆发,就相当于在信息时代有一个信息暴发期。所以,我认为甲骨文就爆发在殷商晚期的殷墟,在此前后、在其他地方,甲骨文的数量都是极少的。当时殷墟可以说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它需要大量文字进行交流、传播与传承,由此文字的数量和质量出现了爆发。这也是能够直接利用甲骨文来研究殷商史的根本原因,否则我们的研究就没有根基。可见,汉字生生不息,但其发展并不是四平八稳、始终一贯式的,而是在发展中有爆发期,不可能无限追溯,总有个度,当然最终还要回归历史真相。

  紧跟时代,对标国家文化发展需求

  学术家园:近年来,您指导参与“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为甲骨学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宋镇豪: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使甲骨文研究从“半劳动力”时代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过去都是逐字搜集研究,费时费力,具有很大局限性,大数据则突破这一局限。

  可以说,甲骨文的故乡是在河南安阳殷墟。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说过,甲骨文分布在世界各地,希望有一天那些流落异国他乡的甲骨文能够回归故土。我想,让所有流落在外的甲骨文物归故土恐怕不现实,但通过大数据,将数字化的甲骨文全部集中到安阳,还是有可能实现的。出于这样一个愿景,我和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同仁合作,一起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将甲骨文的数字化、智能化,建成“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这一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即著录库、字形库和文献库,以及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现已有甲骨著录152种、图像23万多幅、甲骨文4000多字头、学术论著3万多种,并且还在不断更新。通过研发多维度的信息标注,实现字形与字形,字形与相关工具书、著录、文献等多功能关联,解决了由于甲骨文输入困难与信息标注繁琐而导致甲骨文著录、文献资源大规模不能共享与推广的难题。

  我的导师胡厚宣先生在40多年前曾提到,甲骨文章散落在各种刊物上,寻找资料不容易,能不能编出一部有关甲骨研究文献的书。可惜的是,直到他去世也没有完成。继承先生遗愿,在出版机构朋友的支持下,我发动研究室同仁一起来做这件事,最后编成四十大册的《甲骨文献集成》,甲骨学研究者大多都是从这部书中寻找资料。而到了大数据时代,我觉得我可以实现更大的愿望了,特别是作为教育部甲骨文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的“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是免费开放的共享平台,不仅为甲骨学者提供研究便利,也让更多公众开始了解、喜爱上甲骨文。

  学术家园:您曾指出,新时代甲骨文学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对标国家文化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新时代历史工作者应该做些什么?

  宋镇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这对于我们历史工作者来说,是非常殷切的一个期望。

  甲骨文可以多层面聚焦4000年至3000多年前的复杂风云的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特别是甲骨文遗产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基因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根脉,是可以据以探索中华文明由来的不可再生资源。我们研究甲骨文时,需要有强烈的使命意识。中华文明探源与中国上古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漫长的系统工程,应该把握好史料的第一性和真实性,任何片面夸大甚至随意篡改原始资料都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要利用甲骨文来充分完整准确地讲述甲骨文所在的这段历史,才能令人信服,经得起学术和历史的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探源“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使命厚重,新时代历史工作者应该崇文鉴史、经世致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对标国家文化发展需求,静下心来守住学术的良知、底线和科学精神,还要注意文理结合,为完善中华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而有所作为。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5月15日   第 09 版)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