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首页 > 专题荟萃 > 特色专题 > 河洛文化 > 专家发言

河洛文明的特性新探

时间:2023-11-08 10:21 来源:河南省政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发展传承座谈会的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同时具体阐释了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既是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准确提炼,也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刻总结。

  河洛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重要元素出现于河洛地区,中华文明的特性大多在河洛文明中有鲜明的体现。本文依据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五大特性的论述,重新探讨河洛文明的特性

  一、连续性

  新石器时代前中期中国主要地域文化分布为中原地区:如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海岱地区大汶口—龙山文化;燕辽地区红山文化;江汉地区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江浙地区良渚文化;

  距今4300年前后,其他几种地域文化都衰落或中断,河洛地区的龙山文化则强势发展。如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夏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商文化)—周文化,创造辉煌的青铜文明、王国文明、礼乐文明。

  秦汉以降,不断改朝换代,多个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都认同并传承河洛地区的文化传统,河洛文明得以延续,发展链条数千年不断。

  二、创新性

  (一)思想学术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商汤之《盘铭》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战国法家韩非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东周时期,老子李耳创立道家学说,李悝、申不害、韩非倡导法家学说;时至东汉,洛阳成为儒家经学教育传播中心,佛教传入,道教形成,使其成为三教并存的开端;直至魏晋,何晏、王弼在洛阳首倡玄风;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奠基理学,儒学开启新阶段。

  (二)制度的革故鼎新。夏代时,君王创立宗庙社稷、军队、官僚、刑法、贡赋制度;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以人伦道德、等级观念为枢机的政治礼仪制度;东周时期,郑国执政子产作封洫、作丘赋、铸刑鼎,魏相李悝推行“尽地力之教”、平籴法,撰次《法经》,韩相申不害“修术行道”,“循功劳,视次第”;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倡导汉化与封建化;时至北宋,王安石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改革法令;东汉洛阳设立太学,建立较完备的学校制度;曹魏陈群倡导九品中正制度;隋唐隋炀帝大业年间开创科举考试,武则天在洛阳实行殿试和武举。

  (三)科学技术创新。天文历法与医学方面,尧舜时代已制定历法,“敬授民时”,如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中国最早的观象台遗迹;东汉张衡在洛阳制造浑天仪、地动仪,阐述浑天说;北宋苏颂在开封研制水运仪象台,绘制全天星图;东汉张仲景建立中医疾病诊断和理疗体系;

  (四)生产技术。距今五六千年养蚕缫丝技术已经发明。如山西夏县出土距今6000年的蚕茧和人工制作的蚕蛹,河南荥阳青台遗址出土距今5300年的丝织品残片;夏代中后期发明组合陶范铸铜技术,如偃师二里头铸铜遗址出土的坩埚、炉壁、陶范和铜容器;战国秦汉时期,发明铸铁脱碳及炒钢、灌钢技术,如巩义铁生沟、荥阳古荥镇遗址。

  (五)四大发明。东汉蔡伦制造价廉适用的“蔡侯纸”。唐代洛阳出现雕版印刷,如后唐洛阳国子监雕印《九经》,北宋活字印刷在开封应用。五代宋金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指南针开始用于行军、航海。

  三、统一性

  (一)大一统思想。夏代建立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广域王权国家,随之出现“大一统”思想,夏初伯益说:“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西周则强调“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主张实行国家政令的统一。秦李斯上言秦始皇:“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倡导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

  “大一统”思想形成了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向心力,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体化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历史上几次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都是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所造成深刻影响的结果。

  (二)浓厚的“中国”意识。中国古代的“择中建都、择中建宫”理念在夏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已有明确体现。河洛地区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地。西周初“何尊”铭文称:“惟王初迁宅于成周”“余其宅此中国,自之乂民”,周武王认为洛阳是“中国”(即国中)。

  河洛文化强调的“中国”意识,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数千年来,从最早的炎黄族团发展到华夏部族,再融合各少数民族进入汉族群体,直至兼容所有中国境内的民族群体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都是在“中国”意识基础上形成的。

  四、包容性

  河洛地区对外来文明因素兼收并蓄,具有开放、包容性。

  距今8000多年前,舞阳贾湖文化接受了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

  。从庙底沟二期文化开始,吸收长江流域和黄河下游的文化因素,如通过棺椁和随葬品规格数量体现的等级制度,玉礼器体现的宗教思想等;距今4300—4100年前,引进西亚、中亚地区的小麦栽培及黄牛、绵羊,如二里头文化发现的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兽面纹和寄寓其中的信仰与祭祀方式源自黄河下游、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从鲁国传入,汉唐时期吸收西北和北方胡族的土特产、生活器具、音乐、舞蹈、杂技百戏等,天竺佛教文化,使自身的文化面目一新。

  五、和平性

  (一)中和、和合思想。甲骨文有“中”字,表示地理方位的“中”和“中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大禹说:“民协于中,时乃功”,“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庄子主张“育万物,和天下”。西汉戴圣《礼记》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赋予“中和”概念以普遍意义。

  (二)睦邻和好政策。《尚书》言:“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春秋时晋国大夫魏绛主张“和诸戎”,化干戈为玉帛。东汉曹魏皇帝曾册封日本列岛的倭奴国王和倭国女王,赏赐大量物品。

  (三)以文德化天下,反对滥用武力征伐。帝舜“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怀柔远方、优抚近地;大禹欲征伐有苗,益建议修文德,说:“惟德动天,无远弗届”,认为修文德可使无远不至;周成王诏命:“柔远能迩,安劝小大庶邦”。春秋时期郑国子产说:“诸侯靖兵,好以为事”。《墨子·非攻》篇:“为坚甲利兵,以往攻伐无罪之国”,是“贼灭天下之万民”,“实天下之巨害”,反对不义战争。后周世宗诏:朕“当恭己临朝,诞修文德,岂欲兴兵动众,专耀武功!”

  结语

  综上所述,河洛文明具有连续性、统一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些特性是河洛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不断的文化文明创造中逐渐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它蕴含在河洛文明诞生与发展演进的一系列文明成果和文化成就之中,由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所塑造,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也成为河洛文明的标识。

  粗略统计,在夏朝建立至北宋灭亡的近3200年间,有近2800年在河洛地区建都,河洛地区长期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及经济重心。因此,河洛文明的特性与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高度契合,并成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实证。

  发言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程有为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