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首页 > 专题荟萃 > 特色专题 > 河洛文化 > 专家发言

“方言足证中原韵”的客家及一种方言群界说

时间:2023-11-08 14:58 来源:河南省政协

  一、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是世界观

  清代黄遵宪以“筚路桃弧展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吟唱客家与中原的历史渊源,传诵着客家对中原根的记忆与文化认同。岭南客家往往以“河洛郎”自称。从周公营建洛邑、制礼作乐、孔子洛阳问礼、访乐苌弘,到程子感叹“吾道南矣”(程门立雪的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以及理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的播迁,客家文化中深植中原文化根与魂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内核,虽离散辗转而始终持守“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祖训,董同龢称之为一种“无形的力量”。

  二、从《客家研究导论》到《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说》

  罗香林在《客家研究导论》中专辟第四章“客家的语言”。从谋篇布局的内在逻辑来分析,客家的语言居于发端、源流、分布及其自然环境、文教、特性、客家与近代中国的中心位置的“节点”。

  周振鹤、游汝杰合著《方言与中国文化》对中国社会方言问题做了宏观勾勒和质感素描,很多研究方法,对于方言与地域历史文化开启认知深具启发,如历史地理研究法。

  王东《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说》从发生学视角揭开客家历史的重重迷雾,对客家“方言群”界说具有解释力,认为客家方言是识别客家最直观、最基本的文化特征,也是客家人自我认同的内聚纽带,并描述了客方言孕育、形成的历史过程。例如,他将客家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过程作了历史的、动态的复原,还原到赣闽粤边这一原发性的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主要观察维度有山水形势、水陆交通体系、区域开发次第、区域经贸往来、地方行政建制、各个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和人口生息繁衍的历史概貌。他以“方言群”的范式创新突显方言之独特性,以及方言与山水自然之间密切的相关性,解释客家方言群的形成过程。

  《那》著通过对各地古今地方志的爬梳,梳理出客家方言的历史地理格局与地理分布格局,厘括出东、西、北、南的大致边界,通过对各类历史文献的综合运用,厘清这方山水的早期居民、帝国拓边、民族融合、南方百越、人口重建、苗瑶畲族的历史源流和历史脉络,充分体现了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的综合系统运用。例如,“言”与“盐”的因而结缘,人与人的因而交融,逐渐促成了一个客家方言共同体的孕育产生,促进了一个社会经济联系网络的形成。在客家形成的因素之中,还包括宋室南渡、以南宋文天祥为代表的硬颈精神、明代王守仁巡抚南赣、化民成俗等研究。自然,在人口格局的演化过程之中,语言交流不可或缺。他认为到元代中后期,汉、畲之间经过长久交流交融,逐渐形成客家。著者是历史学家,未及过多语言本体研究,但对“客家是一个历史文化的方言群”的界说持之有据,是一部少言方言本体却又道尽其来有自、如其所是的学术佳作。

  三、客家方言蕴含根与魂的记忆

  章太炎《新方言·岭外三州语》中言客家话“言语敦古”“雅训旧音往往而在”,“查其语柢,出于冠带”等描述,(《论语·述而》“《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四川方言学者崔荣昌《四川境内的客方言》也说这类古词在前人著述中(如《客方言》《客话本字》《嘉应州誌·方言》《岭外三州语》中曾有所考证,证明它们是“有案可稽”的古汉语词。例如“殕”字,《广韵》“食上生白毛”,四川客家人叫“生殕”,即古“殕”字;“捼”《广韵》“两手相切摩也”(如捼汤圆,捼馒头,捼肚子)即古“捼”字;食(吃)、择(选);归屋、归去、归哩(回);乌、乌个(黑的)、漆乌(漆黑);面(脸),索子(绳索)、勺嫲(瓢),等等。

  《方言与中国文化》与《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说》都有对客赣方言历史渊源、同源异流情状、南越各族由椎跣变为冠裳,侏离化为弦诵,岭南荒梗袭华风等民族融合的历史分析。“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古今言殊,四方谈异”的语言现象在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中国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从语言维度说明中华文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格局与繁丰复异、多元一体的博大承载。

  四、河洛—岭南—巴蜀的中国故事

  北宋周敦颐《爱莲说》(虔州通判任上1063年),罗从彦(洛学南传二代)《观书有感》:

  静处观心尘不染,闲中稽古意尤深。

  周诚程敬应粗会,奥理休从此外寻。

  成都客家人谢桃坊先生2014年于甲午至日考察成都洛带燃灯寺遗址,即兴作词《满江红·赋洛带燃灯寺遗址红豆树》。

  古寺荒凉,东山上、晴烟辽阔。问灵根、参天老树,沧桑曾阅。三百年来枝叶茂,五千里路乡音切。望岭南、每念旧家园,相思结。

  樱桃熟,朝霞缀,枫露冷,珊瑚滑。看菽粒艳艳,心形契合。入骨玲珑安骰子,离魂缥缈藏香箧。纵人间、暗地换春华,红如血。

  从河洛到客家,展开了一幅中国人历经千难而生生不息的历史画卷,是河洛文化的接受史与播迁史,也是中国人文以化人、涵濡教泽的生命情感和精神世界的缩影,是从“营建洛邑”、“宅兹中国”到如今河南话“中”所蕴含的生存智慧和中国故事。

  发言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郭一丹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