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厄尔尼诺事件共同影响,世界气象组织预测,2023年将是“最暖年”,国家气候中心也在11月份预测,今冬我国有较大概率偏暖。但近日,一场接一场的寒潮不断来袭,国内多地气温骤降并出现雨雪天气,引发公众热议:说好的“暖冬”,为何如此“冻”人?
“寒潮和‘暖冬’,其实一点都不冲突,暖冬并不代表没有天气尺度上的寒潮事件发生。”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原气象服务首席朱定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为何今冬冷空气这么强?
“暖冬,是一个统计学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气候的概念,在气象学上,气候和天气实际上是一个时间尺度不同的称呼。”朱定真表示,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天气是指最近发生的一些天气现象,如暴雨、台风高温等。
“暖冬,通常指的是这一个冬季三个月的平均气温要比正常年份偏高,如果比正常年份偏低,那就是冷冬。所以在暖冬出现一两次寒潮天气或者明显的降温,不一定能够改变暖冬的趋势,最后整个冬季的气温平均下来依然有可能是偏暖。”朱定真阐释道。
那么,全球变暖背景下,为何今年冬季的冷空气还这么强?
朱定真表示,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次和强度逐步提升,而这种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既包括暖事件,也包含冷事件。
朱定真进一步阐释,从天气学原理上来讲,一方面,在正常情况下,极地的“冷”与赤道的“暖”之间存在明显的南北温度梯度,这使得西风带很强盛,存在于其中的环流也很稳定,相当于一道坝,阻碍北极冷空气频繁南下。“但是,在全球变暖过程中,南北极气温差会变小,导致西风带减弱,极地涡旋变得不稳定,极涡内的冷空气更容易突破南下。”
“另一方面,在全球变暖过程中,经常会有暖气团向北极推进,甚至达到北极的纵深地区,进入北极以后,暖气团开始挤压极涡, 引起北极的这种冷的极涡分裂南下,这个过程中,冷空气可以更深入地向南渗透,导致大范围寒潮天气出现。”朱定真表示。
朱定真说,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全球温度在升高,但是仍然会出现寒潮天气或冷空气南下的天气,缘由在此。
后冬寒潮降温天气还会发生吗?
“11月底至12月初的时候,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偏暖的。本次寒潮降温天气以来,降温幅度较大,影响范围较广。”朱定真表示,12月24日左右,冷空气开始东移减弱,从北向南逐渐开始回温。
“但是,并不能排除后面还会有这种寒潮过程的发生。”朱定真说道。
据国家气候中心消息,预计后冬(2024年1-2月),东亚冬季风强度总体偏弱,除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北部、西藏大部、青海南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外,我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但冷暖起伏明显,或再次经历气温“过山车”。
对此,朱定真表示,虽然今年冬季冷暖空气波动比较明显,但今冬后半程天气偏暖可能性比较大,特别是在厄尔尼诺助推下,今年暖冬的趋势依然存在。
为何体感温度比实际温度要低?
从全国范围来看,这场今冬以来最强寒潮给大部分地区带来了断崖式降温。
不少人会问:为何体感温度和预报温度不一样?
朱定真解释称,受温度、湿度、风力、气压等多种因素影响,体感温度和预报温度有明显差别。“在冬季,体感温度一是受湿度影响,湿度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二是受风力影响,风速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人会感到越来越寒冷。”
朱定真表示,冬季在冰冻和大风的加持下,体感温度都会低于气温。同时,他提醒,无论是暖冬还是冷冬,都需及时关注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尤其是持续低温之下,适时添衣保暖,防止感冒、冻伤。
责任编辑: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