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新优势
——王黎生委员代表民革河南省委会的发言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近年来,我省聚焦“补芯、引屏、固网、强端、育器”,全力打造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集群,2022年产值达到1.16万亿元,在先进计算、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等领域已形成优势产业集群,芯片、新型显示、基础软件等产业快速发展。2023年前三季度,电子信息产业增速11%,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个百分点。
对标国内外一流水平,我省在科技创新、企业培育、生态打造等方面还有不足。一是关键环节动能不足。细分产业多处于制造业产业链中低端环节,研发设计等关键环节总体投入少、突破性成果少。二是创新和成果转化不足。基础元器件、材料和软件等产业创新和成果转化偏弱。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我省软件业务收入居全国第18位、中部第5位。三是协同发展不足。省电子信息产业联盟成立时间尚短,未形成有效协同发展机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数量少、牵引拉动力弱。四是生态优化不足。现有政策普惠性较多,缺乏细分产业领域的差异化针对性支持政策;省内院校电子技术人才培养能力不够强,产业对高端人才吸引力较弱,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为此,建议:
(一)聚焦优势制造环节,做强特色产业集群。聚力攻克集成电路、智能终端、传感器等优势产业关键技术,推动“整机制造+核心零组件+应用软件设计”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全球智能终端产业高地。以封装测试为切口,加强集成电路研发设计,发展特色集成电路制造;重点突破新一代超高清大尺寸面板技术,形成下游智能终端整机、中游液晶面板及上游关键材料配套的优势集群。
(二)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优先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围绕核心基础软件、共性支撑软件、网络安全软件等规划布局;支持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等科技攻关,推进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重大研究测试平台建设,开展量子通信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研究;提前对接6G、元宇宙、航天卫星等前沿技术,推动科研成果在我省转化落地。
(三)聚焦企业培育壮大,优化协同发展机制。培育发展引领型链主和头部企业,支持大企业沿着“设备—材料—制造—应用”链条发展,带动关键核心配套企业就近布局;紧盯细分领域,采用股权投资、合作经营等方式,精准引进在核心基础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等领域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建好用好省电子信息产业联盟,建立企业协同发展机制,引导共性技术研发和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四)聚焦一流产业生态,提升精准服务能级。强化郑州市、航空港区核心优势,引导地市间错位发展,探索郑州都市圈毗邻县区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园、中试基地;优化基础服务,建立完善重点产品供应链供需对接平台,打造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提升投融资效能,建立政府产投基金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引育智力资源,加快组建以校企紧密协作、前沿技术持续追踪为特色的河南电子科技大学,支持郑州建设电子信息技术创新策源地。
(来自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