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内河航运 发展临港经济
——穆宏地委员代表农工党河南省委会的发言
近年来,我省内河航运快速发展,2022年通航总里程达1825公里。2023年1—11月,全省港口吞吐量4349.3万吨,同比增长10.6%;集装箱吞吐量8.1万标箱,同比增长117.6%,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一、存在问题
(一)顶层设计尚需完善。省级层面尚未出台临港经济发展规划和临港经济区总体规划,港口同质化竞争。河南中豫港口集团投融资能力不足,与港口所在地政府及其他投资主体的责任分担和利益分成机制尚待理顺。
(二)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水运资源开发不足,航道等级低,船闸通过能力差、船只在闸等待时间长,沙颍河流经安徽、江苏等地船闸可同时通过4艘船,而河南境内部分船闸仅能同时通过2艘船,一些船闸和航道不具备夜航条件。周口中心港、淮滨港进港铁路专用线建设进展缓慢。
(三)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临港经济基础薄弱,港口货物以粮食、化工、建材、矿石等干散货为主,集装箱吞吐量占比较低。港口主要为货运功能,临港制造业、金融服务业和旅游业发展缓慢。
(四)港航智能化、绿色化水平较低。内河港口配置的起重机、装船机、集装箱专用吊具等港航装备机械化为主,智能化水平低。港口和船舶新能源运用较少,排放或泄漏油污、垃圾、废弃物等影响水质。
二、有关建议
(一)坚持规划引领。省级层面加快制定临港经济发展规划和临港经济区总体规划,根据资源禀赋找准功能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制定港产城融合发展总体规划,实现“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带港”。成立工作专班,协调各方资源,健全投融资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各方投资积极性。
(二)建强基础设施。一是加快“两河两港”项目建设,加速沙颍河航道通航标准“四升三”、淮河淮滨段“四升二”航道提升工程。完善航道标志和导航设施,提高通航能力。二是建设智慧港口。实现智慧码头作业自动化、智慧口岸通关放行一体化、智慧物流全程可视化、智慧商务服务便利化,促进数据服务、物流交易、金融服务供应链协同等新兴产业发展。三是申报建设水运海关监管作业场所,推进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四是完善多式联运体系。推进“公转水”“铁转水”“水水中转”,加快多式联运场站、换装设施和铁路专用线建设,开发“一站式”多式联运服务产品。
(三)壮大临港产业集群。推动港口装卸、存储、物流等核心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食品加工、新型建材、船舶制造等特色产业,配套发展冷链、汽车、化工等专业物流,做强临港经济产业园。加速临港商贸服务业尤其是国际货代、保险、金融等配套发展。制定内河航运补贴政策,促进航运企业和临港产业发展。
(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港口、航线、船舶靠港使用岸电,支持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发展。加强河道水质监测和治理,控制工业废水和船舶废弃物、污染物的排放。开展航道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生态治理和生态廊道建设提质。
(来自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