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推进制造强省建设
——赵学庆委员代表民进河南省委会的发言
2022年,我省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9万亿元,其中产业数字化规模突破1.59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9%,数字产业化规模突破3400亿元,名义增长18.8%,创五年新高。数字经济持续保持全国前列,名义增速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7.5个百分点,成为稳增长促发展的关键力量。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高效发挥数字赋能效应,是实现制造业强省建设目标的重要驱动力。
一、存在问题
(一)数字产业化规模效应不足。2022年全省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7935亿元,是电子信息制造业大省广东的16.19%。发展较好的传感器、安全芯片行业中,规模超10亿的企业屈指可数,没有百亿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存在短板,2022年收入597.9亿元,仅占全国0.5%,是中部第一湖北省的23.4%。
(二)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较慢。数字产业化发展不足影响产业数字化进程。2022年全国数字经济对农业、工业、服务业渗透率分别为10.5%、24%、44.7%,河南渗透率依次为6.2%、19.4%、37.9%,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利于融合转型产生新业态、发展新经济。
(三)协同赋能制造业水平不高。数字产业化能级低直接影响制造业转型发展,郑州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是中国百强,但产品多集中于燃气、水务等传统业务,微机电系统传感器等高端领域布局少。数字服务难以满足企业转型需求,叠加影响数字经济规模与赋能效应。2022年我省数字经济占GDP比重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
二、对策建议
(一)把握重点优势领域,促进数字产业化创新发展。一是抓住重点地区布局。支持郑州、洛阳等地立足自身在智能终端、先进计算、大数据、电子半导体等方面的产业基础,集中科技、人才、资金力量重点突破,着力提升产业能级。二是围绕优势产业发力。培育黄河鲲鹏计算产业生态,推进郑州鲲鹏软件研发与许昌鲲鹏硬件生产协同发展,以浪潮、超聚变等龙头企业为主体,加强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产学研用联合攻关,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推动新型显示与终端、智能传感器、信息安全产业等成为更具影响力的制造业高质量产业链。
(二)深度挖掘应用场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一是逐行业分类挖掘转型场景,有效复制推广。梳理不同制造业集群与不同类型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将产业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降本增效相结合,树立经典案例,分行业分类别深入推动转型。二是以开发场景需求带动供给,完善数字化转型生态。充分梳理化工、食品等传统主导产业转型场景需求,凭借丰富的场景机会和较强的产业链协同配套能力,与解决方案供应商、信息技术服务商等对接合作,开展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活动,实现数字两化产业互促共进。
(三)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打造协同发展良好生态。加强统筹协调、战略谋划,探索成立省级协同共促中心、协同服务平台等新型机构,精准匹配数字产业化引培发展与产业数字化转型实际需求,高效推动制造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来自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