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医养结合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
——胡广坤委员代表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的发言
近年来,我省将养老服务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加快完善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取得明显成效。但与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一、存在问题
(一)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截至2022年末,我省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达302万,医养结合需求较大。而我省4500余家养老机构中医养结合机构仅占10.25%,明显低于全国18.52%的平均水平,一些普惠型医养结合机构出现“一床难求”“排队等床”的现象。
(二)相关保障措施不完善。国家推行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以来,上海、江苏、山东等地已逐步扩面推开,而我省目前仅有开封一个试点城市。此外,商业保险支持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资金投入多在省级层面,市县配套资金少、配套能力弱。
(三)从业人数和服务技能都需提升。按照国家要求,到2025年我省养老护理人员应达到13万余名,目前尚有8万余名缺口。年轻化、专业化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转岗到医养结合机构的医护人员缺乏老年医学系统培训,服务理念和技能还需提升。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建设。一是重点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机构利用现有资源,新建改建一批医养结合服务设施。二是引导养老机构内部增设诊所、医务室,增加医疗服务功能。三是加强老年医院、安宁疗护机构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健全服务网络。四是引导中医医院开展医养结合服务,逐步达到每个县区至少建设1所中医特色医养结合机构。
(二)开展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开展家庭病床和家庭护理服务试点,建设家庭护理服务平台,明确服务内容、规范和收费标准,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老人开展家庭护理服务,助力居家养老。为失能老人提供上门医养结合服务。利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每年为65岁及以上居家养老的老人进行2次医养结合服务,为高龄、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三)加大保险服务支持力度。一是推进长期照护保险独立险种设计,建立更可持续的筹资机制。总结开封市试点经验,尽快推动长护险制度全省覆盖。二是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医养保险产品,发展安全性高、保障性强的保险。三是将养老机构中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管理,探索对长期、慢性病住院治疗且日均费用较稳定的疾病实行按床日付费,将符合条件的治疗性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四)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培训。鼓励符合条件的院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支持示范专业点建设;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理论和实操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健全职业发展体系。推广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建立健全养老护理员薪酬待遇与职业技能等级挂钩制度。将养老服务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及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卫生健康部门统一指导,在专业培训、继续教育、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推荐评优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
(来自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