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首页 > 文史资料库

《河南考古亲历记》编撰记 | 李宏伟: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文明印证(上)

时间:2024-01-22 11:12 来源:河南省政协

  编者按

  河南是中国近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地。为展示河南考古取得的巨大成就,聚焦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联合省文物局、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编纂出版《河南考古亲历记——中华文明探源实证》一书,全书219篇考古亲历记详实印证了河南作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的灿烂辉煌。该书主编——河南省政协常委、文化和文史委员会主任李宏伟写作编撰记,记录在书籍编辑过程中的深切感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万年的人类起源史和上万年的人类史前文明史,主要依靠考古成果来建构。即使是有文字记载以后的文明史,也需要通过考古工作来参考、印证、丰富、完善。”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要论述,记录河南考古发展过程,展示河南考古取得的巨大成就,讲述考古工作背后考古人孜孜以求探索的故事,帮助人们认识考古工作的重大意义,聚焦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助力文化强省建设,凝聚建设现代化河南的磅礴力量,十三届河南省政协决定征编出版专题史料图书。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联合省文物局、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考古史料征编工作,编纂出版系统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发掘历程的“三亲”史料图书《河南考古亲历记——中华文明探源实证》。我作为该书的主编,在编辑通稿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全书219篇考古亲历记,详实印证了河南作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的灿烂辉煌。

  河南是中国近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地,以1921年渑池仰韶村遗址考古发掘并命名“仰韶文化”为标志,中华文明探源考古实证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1928年开始在安阳殷墟开展的持续考古发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由已知到未知”的坚实基础,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等的发掘命名和研究,证实了河南是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中心地区。在2021年评出的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中,河南占有14项,居全国首位。自1990年开始评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以来,河南省53项入选,居全国首位。这些重大考古成果无不凝结着全省考古工作者的艰辛努力和辛勤付出。科学严谨的考古发掘印证着历史,抖落尘土的吉光片羽也时时完善、修正甚至颠覆着既有认知。

  “栾川人”“豫灵人”“许昌人”“织机洞”“仙人洞”——寻觅远古人类的足迹

  2012年10月23日,孙家洞旧石器遗址考古新发现专家座谈会在河南栾川县召开,来自国内的相关专家对遗址出土的人牙化石、石器、动物骨骼化石标本等进行鉴定。经讨论研究,孙家洞遗址出土的人牙化石属于直立人阶段,命名为“栾川人”。那么“栾川人”的发现过程又是怎样的呢?2012年9月26日上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队顾雪峰等人在淘洗发掘地层的过程中有了意外的收获——一颗人类牙齿的化石,接下来又陆续发现了五颗。考古队员立即带着这些人类化石来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经李占扬老师鉴定确认这是古人类化石。能在旧石器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人化石,而且第一次在河南大地上发掘出土了直立人的化石是非常珍贵的,古人类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演化的直接证据。中更新世是探索直立人演化及现代人起源的关键时期,由于目前我国发现的中更新世古人类化石材料还很少,空白很大,所以任何一次直立人化石的发现都非常重要。后续的研究发现,栾川孙家洞古人类牙齿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明显区别于现代人,相比之下,栾川古人类牙齿与我国发现的古老型智人和直立人更接近。位于周口店直立人变异范围内,可归入直立人的形态范畴。此外,栾川孙家洞三颗下颌臼齿均具有转向皱纹的形态特征,这一特征在现代东亚蒙古人群中比例高,也普遍存在于周口店直立人以及中国其他直立人、古老型智人和晚期智人化石中,这一类似铲型门齿的地区性特点,支持中国古人连续进化说。

  “豫灵人”的考古发掘与“栾川人”一样,也是一次意外的收获。1987年11月,河南大学地理系85级研究生张震宇与教授冯兴祥一起到灵宝县进行野外考察,本是一次普通的野外考察,却意外地发现了“豫灵人”头骨。当时,张震宇在豫灵镇下寨村的一个黄土塬陡坎处刚刚完成测量,猛一抬头,发现黄土崖上有个白点,他马上请冯老师一起观看,职业的敏感性让他们对这个白点产生了浓厚兴趣,感觉这个白点格外亮,格外大,格外晃眼,不像是一个普通的动物化石。冯老师既兴奋又激动,自言自语道:“这是一个好东西啊,得取下来看看。”当师生两人“架人梯”小心翼翼地将周围的黄土刨掉,听到冯老师大声喊道:“是头盖骨!头盖骨!”随后,他们以化石出土点为中心,在半径大约30米的范围内拉网式搜查,又捡到了不少石块,这些石块显然都有人类加工的痕迹,存在明显的砍砸、撞击之类的新鲜面,与河中砾石十分不同,这显然是人类所为。受到鼓舞,他们俩再次架起人梯,在化石出土点同一层面进行搜寻,又发现了大量火烧过的灰烬层,这个灰烬层分布连续,岩性统一,与头盖骨应该是密切相关的。可不要小瞧了这些灰烬层的发现,它是人类用火的重要证据,其重要性仅次于头盖骨,火作为人类控制的第一种自然力,它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在“豫灵人”所处地层发现的10多块哺乳动物骨骼化石中,选取石化程度较高,保存完好的牛牙齿作为实验样本,由北京大学考古实验室通过不平衡铀系法测定其绝对值为15.6万年±1.3万年。由此推论与原始牛牙齿同层、同因又同地所形成的洪积黄土类土中的相伴沉积物,包括“豫灵人”头骨化石都应是中更新世晚期的沉积物,由此,最终确定,“豫灵人”属于中更新世晚期古人。“豫灵人”的发现及其研究成果是对我国古人类研究的充实,也是对河南省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本体化石实物空白的填补。

  “许昌人”头骨化石的出土,源于河南考古发掘队队长李占扬对灵井遗址进行四年的发掘。2007年12月17日考古队员在许昌灵井遗址发现一块圆圆的骨头,像一个倒扣着的瓷碗,边缘有骨缝。两天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野外化石发掘专家赵忠义等专家从北京来到了许昌灵井考古现场考查,三天后头骨化石运往北京国家级科研机构的标本馆,由专业人员进行加固和复原。2008年1月11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许昌古人类头骨化石专家研讨会,专家们认为许昌灵井遗址出土的古人类化石是中国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研究领域中令人振奋的重大发现,头骨化石共计16块,复原后可成为一个较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这对于研究东亚古人类演化和中国现代人类的起源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2008年1月23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出土于河南许昌灵井遗址的古人类化石,考古学家将其命名为“许昌人”。经北京大学周力平光释光实验室测定,年代为距今10.5万年至12.5万年。“许昌人”的发现被评为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说起“织机洞”,属于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崔庙乡王宗店村。该遗址发现于1985年5月,不仅填补了郑州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也为研究现代东亚人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发现。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原思训于1990年12月9日专程来郑,在发掘现场工作了三天,亲自采集地质标本,经过对第20层顶层钙板用碳-14测定,其年代超过7万年。1994年4月16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我国著名旧石器考古专家张森水在对织机洞进行3天观察研究后,激动地说:“织机洞发现之前,河南有几处出土有旧石器的地点,有的勉强可以称得上旧石器遗址;织机洞发现后,就只有此处可以真正称得上旧石器时代遗址了。从目前看,周口店遗址可称得上中国第一洞,织机洞可称得上是中国第二洞,如果第4—5层年代超过5万年,就比其他旧石器时代遗址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洞了。”

  “仙人洞”在平顶山鲁山县,说起它的发现,颇具戏剧性。2020年6月,平顶山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队在宝丰观音堂林站调查,当队员到达山顶即将无功而返时,感到山里风景特别好,都想拍个视频做留念,于是就用无人机围绕队员拍视频,在拍摄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脚下竟然有个大洞,这是个非常意外的发现。山体太过陡峭,人无法下去,再用无人机拍摄大洞时,又发现旁边的树后还有个小洞,也就是后来发现“鲁山人”的仙人洞。鲁山仙人洞发现人类化石至少100片,牙齿至少70颗,各类动物骨骼上万片。经科学测定,其中两个动物化石,一个是距今3.4万年,一个是距今3.7万年;还有两个人类化石,一个不晚于距今1.2万年,一个不晚于距今3.2万年。国内外的古人类研究都十分重视10万年以来的资料,因为这一时期是现代人类形成的关键阶段,我国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中国现代人起源于本土,这对传统现代人起源于非洲大陆说形成了挑战,但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化石材料来支撑。这个洞穴发现的资料不仅极有可能填补这一关键阶段的空白,而且可能形成连续的证据链,这将对中国、对全世界的古人类研究产生划时代的意义。2021年9月27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上对仙人洞考古重大发现进行了新闻发布。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