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首页 > 政协论坛 > 发言摘登

融合高校科教资源 提升服务地方能力

时间:2024-03-19 10:04 来源:河南省政协

融合高校科教资源 提升服务地方能力

——高晓阳常委代表民建河南省委会的发言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如何根据地方产业需求,形成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的联动创新,是一份厚重的时代问卷。

  近年来,我省围绕国家创新高地建设,积极引导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如,相继挂牌运营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神农种业等省级实验室,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高校深度参与;打造产教融合联盟,形成一批产教融合品牌;郑州市由企业牵头、高校参与,组建13家产业研究院。从实践看,校企协同创新主要有企业牵头的产业研究院和高校牵头的产教融合两种模式,而前者与地方产业需求结合得更为紧密,具有推进科技创新和促进高教改革的双重意义,但校企协同创新机制还存在一些“联而不合”的问题:

  一是条块分割较显著。地方高校的教研业务由省教育厅垂直管辖,“象牙塔”特征显著;学科建设与评价自成体系,发展路径与地方需求难以完全接轨。

  二是高校布局不均衡。郑州集中了我省优质高教资源,各省辖市虽已普遍设立了本科院校,加上高职院校、民办院校、技师学院,形成了地方“院校群落”,但实力与资源参差不齐。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分属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管辖,难以统筹形成合力。

  三是合作机制不畅通。公办高校在目前管理体制下,人员编制、经费预算、报销程序、课程学时等控制严格,很多事情“能办而不好办”。相对而言,民办高校的体制机制灵活,但科研实力与办学层次稍逊一筹,很多事情“想办而办不好”。

  四是高职技校参与难。产业研究院往往更青睐名牌高校,职业技术学院和技师学院虽在实验、检测、中试、数据采集、工艺改进、人员培训等方面各有专长,但处于创新链的末端,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五是统筹协调较乏力。当前的产业研究院主要定位于应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需要零部件供应商和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同时也需要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院校参与。但由于办学层次、管理体制、主管单位的不同,导致各个院校之间联系不多,各自为政,难以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

  为此,建议

  (一)构建资源共享机制。以地方本科高校为龙头,为社会有偿提供实验设备与兼职师资;扩大“专升本”招生规模,与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共享实习基地、教学软件、数字资源,打通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壁垒。围绕产业需求,贯通校内成人教育资源和社会培训机构,延展实用型操作型人才培育链。

  (二)推进梯队协同创新。根据产业需求,凸显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的办学特色,构建“研发人才—实验人员—操作技师”的梯队协同创新模式;贯通研发实验、中试生产、数据采集、检验检测、技术推广、学生实习、员工培训等各个环节,促进“科研转化”与“产教融合”的同频共振。

  (三)申报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围绕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近年来涌现的实用新型专利,推广知识产权贯标活动。鼓励地方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发和申报行业标准专利,探索以政府购买专利的方式,促进技术扩散。构建地方院校“专利集群”,申报“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单位;以产业研究院为平台,孵化专利技术,转化专利成果。

  (四)开展校地对口支援。巩固高校扶贫成果,实施对口援助。统筹教育和人社部门的科创资源,以“博士组团”促进科研团队进厂,以“技校组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主动下沉,围绕县域规划和乡镇企业的技术难题,联合开展技术咨询和攻关。

  (五)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弱化高校排行榜的社会影响,加大服务地方能力与绩效的考核权重。鼓励企业集团办学,发挥民办高校的体制机制活力。以产业需求倒逼地方院校凸显各自的办学定位和发展取向,实施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战略。收集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形成模式逐步推广,推动我省高等教育领域深化改革。

  (来自河南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的发言)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