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首页 > 政协论坛 > 发言摘登

强化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学科专业建设 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落地

时间:2024-03-19 10:18 来源:河南省政协

强化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学科专业建设

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落地

——省政协常委王洪彬的发言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全面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抢抓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机遇期,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战略性新兴技术和未来产业,至关重要,尤为迫切。

  近年来,我省在数据中心、超算中心、智算中心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明显成效,在数据要素市场开放、共享、流通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为人工智能“算力”“数据”提供了基础平台和要素保障。但在人工智能“算法”和底层框架模型基础研究以及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育方面,还需加大工作力度。

  一、存在问题

  (一)基础研究能力不足。尚未建立以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为主体,以“基础研究”和“创新应用”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研发大格局。基础研究投入不足,高水平创新平台较少,缺乏基础理论突破和核心技术创新成果,服务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产品研发及行业应用的能力仍然薄弱。

  (二)学科专业体系不完整。学科布局不完善、学科专业优势不突出、整体实力不强。2个“双一流”高校及7个创建高校“一流学科”中还没有涉及信息领域学科,全省新一轮107个重点学科中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仅有8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全省只有硕士点12个,还没有1个博士点。全省重点建设培育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只有3个一级学科学术型博士授权点和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

  (三)高端人才严重匮乏。高端人才缺口较大,产业领军人才匮乏,专业人才结构和人才储备问题较为突出,以现有成熟知识体系为主的专业人才培养明显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应用,与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求不匹配。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一是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加大支持力度,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优势,强化对人工智能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跟踪研究。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支持人工智能芯片、多模态大模型、通用人工智能内生安全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二是加强协同创新,推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高质量数据标注、多模态大模型训练、价值观安全对齐、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前瞻性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上的联合攻关。三是面向我省“7+28+N”产业链体系,突破工业大模型、农业大模型、教育大模型、医疗大模型等技术瓶颈,形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垂域大模型核心竞争力。

  (二)重视大模型底层框架研发。一是加强前瞻布局,构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可信、可靠、向善的大模型底层框架及核心算法。二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多模态大模型安全领域,鼓励我省高校、省实验室与国内高水平大学、国家实验室合作研究,推动大模型底层安全技术创新。三是聚焦智能装备、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垂直细分领域,丰富大模型及核心算法的多场景应用。

  (三)加强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建设。一是优化学科布局,大力发展和重点培育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的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扩大研究生招生比例,优化专业人才结构,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升级,满足行业多场景应用需求。二是支持我省电子信息领域优势特色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方向,构建基础研究型人才与“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探索深度交叉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三是充分释放和高效利用我省国家级和省级智算中心、超算中心等算力算网资源,建立服务学科专业发展的创新机制,赋能“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科研”新范式。

  (四)强化高端人才供给。一是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和创新联合体,深入推进产科教融合,培养一大批适用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二是充分利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海外引才计划和地方专项人才计划,积极引进顶尖科学家团队。三是强化高端人才自主培育,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和服务产业发展“两手抓”,加快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融合,充分发挥链式效应。

  (来自河南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的发言)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