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首页 > 文史资料库

一份珍贵的手稿

时间:2024-09-12 16:32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的家里藏有爷爷高崇民的一份珍贵手稿《东北民众自卫义勇军之组织与战绩》,记录了东北人民坚定不移的抗日决心与行动,反映了东北义勇军的抗日决心:东北魂在,东北不亡。

  高崇民曾任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第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周恩来曾称赞他是“东北人的榜样”。

  组织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

  1919年,高崇民日本留学回国之后,便开始了他立志报国、抗日反侵略的实践活动。他参加同盟会,是东北第一批同盟会员,组织民众团体“启明学社”,反对与抗议日本对东北的侵略。1927年为反对日本私自在临江设领馆,在奉天省城召开的反对日本临江设领的市民大会。会后,高崇民和杜重远指挥六七万市民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在东北人民的强烈反对下,日本被迫取消临江设领,并撤走了驻临江的部分日军。

  1928年高崇民结识了张学良,做了他的秘书。九一八事变之后,他辞去张学良秘书之职,专门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开始追杀“东北救亡七杰”:高崇民、杜重远、阎宝航、卢广绩、车向忱、王化一、王卓然。高崇民有家不能回,潜入关内,开始了他的抗日救国活动。

  1931年9月27日,高崇民等东北爱国人士组织成立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高崇民、阎宝航、杜重远、卢广绩、王化一等9人组成常委会,下设总务、宣传、军事三个部。成立之后,高崇民向张学良汇报了“救国会”建立的宗旨、任务,张学良表示支持和欣慰,并主动拿出3万大洋作为活动经费。他指定由10人组成核心,计有高崇民、阎宝航、卢广绩、杜重远、王化一、王卓然、韩奠邦、赵雨时、霍维周、孙恩元。称十人团或核心组,诸人皆为张之幕僚亲信。救国会中的大事一般先由核心组讨论,然后向他报告,再提交“救国会”执委会或常委会讨论。而高崇民、杜重远、阎宝航、卢广绩、王化一、王卓然6人更为十人团中的“核心”成员 。

  “救国会”是东北人民组织起来的第一个大型抗日救亡团体,它收容东北流亡青年,组织建立东北中学,培养抗日后备军;组织建立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阻止日寇的进一步的入侵。

  为抗日南下请愿

  1931年10月下旬,高崇民提议组织“东北民众赴京请愿团”,利用宁、粤双方在上海举行所谓“和平统一会议”的时机,前往上海、南京请愿。“救国会”很快组织起由各大学、东北学生、东北同乡组成的620多人的请愿团。

  当年11月5日,请愿团齐集北平前门外火车站。蒋介石闻讯致电张学良阻止请愿团南下。命令车站不给挂车,交涉毫无结果。这时平浦客快即将发车,车上已坐满了旅客,高崇民急中生智,派人动员旅客下车,由请愿团撘乘。接着带头卧轨拦车,他无比坚定地横卧在冰冷的轨道上,阻止火车发车。请愿团成员向旅客们讲述亡国奴的悲惨遭遇,声泪俱下,旅客们、列车员和司机被他们的爱国之情所震撼与感动,已上车的旅客们纷纷取下了沉重的包裹,走出车厢,将座位让给请愿团。后来,高崇民每每谈及此事仍非常激动,他说:“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不朽的民族魂。”

  1931年11月11日,高崇民率领队伍终于在南京见到了蒋介石。高崇民发出义正词严的三问:“政府是否还要东三省?我东北沦陷,民众天天被屠杀,沦为乞丐,党国领袖诸公对此水深火热之状,曾否发过恻隐之心?16号国联决议让日本撤兵仍无效,宜用何种有效方法收回失地?”蒋介石被问得目瞪口呆,无法回答。停了好一阵子才辩解道:“你们责难政府的话未免过火,政府有政府的考虑,你们这种举动,就是对政府的不信任。”高崇民立即反驳说:“我们没有去广东请愿而来南京,正说明我们寄予希望!”蒋介石面红耳赤,无言以对。他转身迁怒于天津学生队伍,说:“东北人请愿还可以,天津并没有丢失,你们跟来胡闹什么!”这话引起了天津学生的义愤,言道:“东北是中国的土地,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到这来请愿,请你领导抗日!”在全场阵阵“拥护政府领导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还我河山!”的口号中,蒋介石气得发抖,急忙退出会场。

  这次请愿虽然没有实质性的成果,却让高崇民有了深刻的体会,让他从思想上打破了两个幻想:一是不能幻想蒋介石政府出兵收复东北;二是更不能幻想依靠国联叫日本退兵。他深深地体会到,抗战深得民心、抗战必须依靠人民。

  组织义勇军 虽败犹荣

  九一八事变之后,最早奋起抗日的民众组织就是“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它是由东北各阶层人民和东北军中的爱国官兵组织的“救国军”“自卫军”“义勇军”“红枪会”“大刀会”等分散的抗日武装,在“救国会”的集合组织之下统一起来的。组织与支援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是“救国会”的中心任务,“各路司令均由救国会委派。”“救国会派人统率指挥义勇军并执行行政职能。”

  高崇民负责对义勇军主要领导的任命。他主张要严格掌握,一定要了解清楚,以免破坏义勇军的声誉。他提出宁缺毋滥、不要滥竽充数的意见。对那些借名骗钱者认真审查,拒绝拨款。对于在前线牺牲者,拟定了抚恤办法,妥善安排其家属。

  1932年4月,在“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号召及领导之下,组织“辽东抗日义勇军”成立大会,任命共产党员唐聚五为司令,下设13区,主要活动地区在凤城、岫岩、宽甸、桓仁、通化一带,分区司令有郭景珊、张宗固、李春润等人。高崇民专门为之题字“还我河山”,以表达其坚决抗战、收复东北之决心。在“救国会”辽宁分会的领导之下,建立了小块根据地,开办了小型兵工厂,发行军用票,前后达8个月之久。

  1932年3月10日,高崇民撰写了《东北民众自卫义勇军之组织与战绩》一文,他在文中阐述了义勇军的缘起、宗旨、领导及战术。还详细记录了1931年12月22日至1932年1月5的战线。仅摘录一段如下:

  自去岁12月22日,日军分三路犯我辽西,南自营口,北至通辽,延长千余里,我义勇军则出死力与之搏斗。是日营口方面日兵,开到五千名,又于南满线开来骑炮兵各一联队,由海城下车,在厉家窝棚与我第十八路裴司令所部之义勇军接战。同时驻盘山之义勇军第二路项(青山)司令亦闻讯往援。日军又由营口新到步兵2000名,携山野炮30门,猛烈轰击我沙岭镇之第四路正面。经义勇军死力抵抗,前赴后继,伤亡积野,日军终于不支败退。斯役我义勇军夺其大炮11门,步枪千余支,大车30余辆。又本日第十九路司令徐文海,与日军两个联队在安奉沿线激战数次,卒将鸡冠山站车库占领,烧机车20余辆,并将附近之铁道拆毁数段。是夜十九路副司令邓铁梅,率义勇军百余名,攻入凤城,杀敌数十名,得机枪二架,步枪20余支。又总队长刘自强,将安奉线五龙背占领,杀敌十余名,得机枪一架,步枪十余支。……

  从高崇民记录的战况,可以看出,日方陆空军炮火虽至威猛,而我义勇军誓死抗争之激烈,足以让敌心胆寒,消杀敌人之凶焰。

  救国会感到没有素质好的干部,就带不好队伍,没有好的军事指挥员,就不能打胜仗。为此,1933年,高崇民让独子高存信考入黄埔军校学习军事。救国会将爱国学生组成学生军,进行短期训练,结业后,大部分派回东北义勇军。前后派出有70多名政治干部。

  《塘沽协定》签订后,何应钦强行解散了“救国会”。义勇军没有了经济和武器装备的来源,最终只有少数有共产党员参加的队伍保留下来,发展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抗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1933年6月,“救国会”被国民党政府取缔,高崇民又组织建立“复东会”。不让公开抗日,他就转入地下。1933年他写诗以言志:

  矢志报中华

  埋头誓苦干,矢志报中华;

  愿学文天祥,愿为史可法;

  尽此心余力,不顾身与家;

  收复东北日,把酒活桑麻。

  (本文作者系高崇民孙女、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