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新委员,2022年4月中旬,在一个万物萌发、欣欣向荣的季节,我有幸成为一名政协委员,步入了人民政协的大门。从此,人民政协,像一道光,照亮了我的人生旅途,让我看到了人生不一样的风景。
那天,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喂,您好!您是政协委员贺新花吗?”在得到肯定答复后,对方继续说:“明天早上五点,在区人民法院大院集合……”
放下电话,我突然意识到是不是听错了,怎么这么早?急忙打开微信,看到微信对话框里的通知明白无误。
我将表定了时,早上四点起床,洗漱吃饭,开车上路。我提醒自己,统一行动可不能迟到。
凌晨四点半,城市还在睡觉,周围的一切都还没有醒来,没有喧嚣,没有拥堵,路灯睁着困倦的眼睛,慵懒地将黄光投向静谧的街道。朦朦胧胧之中,我看到街角有身穿橙色反光服的环卫工人已经开始为我们的城市“美容”。
车入法院大门,天还没亮,只见几辆警车警灯闪烁,法警已经列队集合,整装待发。
这可是凌晨五点,距离上班时间还有整整三个小时。
这是一次特殊的经历,我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受邀监督执法,也亲历了执法。这次特殊的经历,让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法警工作的不易,平日里只看到他们的威严,不了解他们背后的艰辛,是他们,为了法治的点滴进步,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在默默地付出。
这次经历之后,我分明感受到了政协委员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两年多的履职路上,留下我深深浅浅的脚印,这些脚印见证了我从刚开始的懵懂迷茫到一步步地清晰明了。我也渐渐明白,政协委员肩负着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反映社情民意的重任和使命,每一件提案,每一篇社情民意,都像一座无形的桥梁,沟通的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心,连接的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老百姓的日常。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如何架起这座桥梁,如何更好地履职尽责是我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马村区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区,故事传说、非遗项目、文保单位很多,有64个行政村,可以说村村有历史,村村有文化,村村有来历。
这些年,马村的城市发展和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马村人民的满意度不断提高,马村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每当我走在白鹭湖湿地公园的时候,每当我徜徉在天河岸边那不同主题的口袋公园的时候,每当我来到一个个华荫如盖的美丽村庄的时候,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实力。
如果说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实力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大动脉,那么这些脉管里流淌的一定是文化的软实力。
那么,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讲好马村故事,让马村传统文化活起来走出去?这就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需要每一个马村人的辛苦付出。作为马村区文艺界的一名政协委员,我有责任去推动这项工作。
于是,我一次次和区文联、区作协的同志走进不同的街道办事处、不同的历史文化村落,一次次和区文旅局的同志下乡,走进一个个文保单位,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更多地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我撰写了《关于适度开发市级文保单位韩愈墓的提案》《关于用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提案》《关于激活本土文旅资源的提案》等等。
在今年的市“两会”上,我作了《盘活旅游资源 助推乡村振兴》的发言。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借助招商引资,引来优秀的人才和资金,将马村的非遗项目、文保单位、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串珠成链,打造马村品牌,出台一日游、两日游线路,广泛宣传,提高马村旅游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外地人。
关于社情民意,我将目光转移到了我们生活的城市,在多次走访、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我撰写了《南水北调纪念广场厕所开放问题亟待解决》《城市河流无水问题的解决办法》《关于在龙源湖公园多植月季花的社情民意》等,努力尽一份委员的心,架一座社情民意的桥,将老百姓最真实的想法及时反映上去。
在参加《河南考古亲历记》史料征集活动中,多次来到隤城寨村,撰写了《走进隤城寨遗址》。这篇文章在《焦作晚报》整版刊发后,又发表在2023年11期《协商论坛》杂志《人文中原》栏目,并被封面推荐,这对省级文保单位隤城寨遗址是一个很好的宣传,也展示了我们政协委员的风采。
回首两年多的委员之路,倍感欣喜和欣慰。悠悠人生,长路漫漫。人生,需要和正知正念的人在一起;人生,需要和各种优秀的人才在一起,而政协这个大家庭,集中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我结识了不少新的朋友,学到了很多,成长了很多,收获了很多。
当我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当我走在调研路上的时候,当我参加检察院听证会的时候,当我参与政协读书会的时候,当我为完成一件提案绞尽脑汁的时候,当我深夜铺陈撰写社情民意的时候,我告诉自己,我是一名政协委员,我有我的责任和担当,我有我的使命和义务,这些都成为鼓舞我前行的动力。余生,我将不辜负政协委员的身份,一日为委员,终身尽职责。
(焦作市马村区政协委员,焦作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贺新花)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