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首页 > 专题荟萃 > 特色专题 > 河洛文化 > 专家发言

中原意识与家国情怀: 丘逢甲对先祖的追述及其意义

时间:2024-10-25 16:49 来源:河南省政协

  一、丘逢甲作《家传》的时代背景

  丘逢甲(1864—1912)是清末著名的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志士。他出生在清代台湾省苗栗县,1888年中举,次年中进士;1895年参加反割台斗争失败后返回祖地,居住在广东省镇平县文福乡(今蕉岭县文福镇)。《创兆先生家传》是丘逢甲为创办族学、实践教育救国理想而作的一篇先祖传记。

  丘逢甲的《创兆先生家传》有两个版本。一个收录在《丘逢甲文集》和《丘逢甲集》中,已公开出版,称作“印刷本”。另一个收录在广东蕉岭丘氏族谱内,至今还很少人使用,称“手抄本”。经过比对分析,这两个版本都是丘逢甲所作。前者“印刷本”没有落款,为初稿,大约作于1908年五月之前。后者“手抄本”则是定稿,有作者修改的痕迹,而且有落款,成于1908年九月初一日。因此后一个版本更加珍贵。

  丘逢甲从台湾内渡后就一直在大陆各地奔走,积极从事社会活动。他有教育救国的理想,希望通过举办教育,让更多下一代有机会学习知识,接受新思想。1904年初夏,丘逢甲从广州返回镇平,在祖先居住过的东山、印山分别办了一所族学“创兆学堂”。1905年,创兆学堂开学;又派族中弟子前往武平、上杭、平远、兴宁等地倡办族学。与此同时,他还在镇平等地创办“师范传习所”。

  丘逢甲所办的族学很多都以“创兆学堂”命名。丘创兆是丘氏在蕉岭开基的始祖人物,以前族谱并没有他的传略。内渡以后,丘逢甲就一直在关注丘氏宗族的历史,“颇有志于谱学”。1908年撰写的《创兆先生家传》,可以理解为这是他研究宗族早期历史的一项成果。而这项研究,与他兴办族学教育的实践密切相关,寄托着丘逢甲的爱国思想以及他对客家人来自中原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二、丘逢甲有关客家来自中原的论述

  丘逢甲撰写的《创兆先生家传》,一开始便用简洁语言记述了丘氏的历史渊源。“先生讳文兴,先世由中州迁闽,所谓八族开闽者,丘氏其一也;宋中叶,始由宁化徙上杭。”丘逢甲的很多文章都反复强调丘氏来自中州或河南,如《上杭中都丘氏族谱序》说:“丘氏为八族开闽之一,其来实自河南,郡望昭然”。1907年,在《议建丘氏合族松源祖祠序》中又说:“丘氏自河南迁福建……由福建迁广东,族益繁盛……而其祖河南则同焉”。

  丘逢甲之所以反复强调祖先来自河南,目的不仅是为了探寻祖源,更重要的是,他把河南看成一个符号,把它与客家认同、民族认同,乃至与各国竞争的时代大势相联系。1910年,丘逢甲在《潮州文概》发表《汉族客福史序》说:“然世未进大同,而又值由各国竞争进而为种族竞争时代,则不能不辨其种,尤不能不辨其族。”

  他强烈批判有的人将客家、福佬称作非汉族的论调,认为“溯汉族辟土开疆,奠定中原以还,始而播衍于中国,继而扩殖于南洋,虽地居不同,语言各别,初不过转徙有前后,变化有巨微,其同为汉族则一也。”中原是汉族的发祥地,是汉文化乃至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核心区,也是客家先民的始迁地。因此“中原”不是简单的地域指称,它是一个符号,是团结包括客家、福佬在内的汉民族的巨大精神力量。“结乃团体,振乃精神,以异族竞争于优胜劣败之天耳”。

  与此同时,丘逢甲还特别强调要团结国内各少数民族。不仅要加强汉族内部的团结,而且要联合少数民族,大家都遭受外敌侵犯,“利害相共”,“且有同忾之切”。因此,各民族同胞都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外来的挑战。这样的思想认识在当时是很进步的。

  三、丘逢甲《家传》的家国情怀及其意义

  丘逢甲所作《创兆先生家传》,用了很大篇幅都在追述这位英雄祖先参加抗元斗争直至在广东开基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已经很难从史籍中得到印证,但作者饱含激情,尽量利用各种资料,包括自己在田野中所得的传闻及相关遗址信息,建构数百年前这位祖先的生命轨迹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他在《家传》中着重例举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爱国人物,如岳飞、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这些人物都与丘家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岳飞是广东开基祖丘创兆的曾祖辈,岳夫人的坟墓还在,与丘创兆墓同在员山之麓,“相望也”。文天祥更与丘创兆关系密切。他们以前就相识。文天祥起兵以后,丘创兆与谢翱一起参加了抗元队伍,任参军,最后文天祥被俘北上,丘创兆才在谢翱协助下于粤东山区隐居下来。这样的叙述把丘家历史与国家的历史命运联系了起来。

  在祖先开基的地方,还存有军山、相公岩、相公祠、宋思亭等遗迹,其中相公祠祀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又称“三相祠”。特别是丘创兆在抗元斗争失败后在粤东隐居下来,开辟遗民世界,与丘逢甲在台湾参加乙未抗战后回祖地定居的人生轨迹十分相似。因而丘逢甲作《创兆先生家传》,不仅在讲述家族故事,同时也寄托着他的个人思想情感和家国情怀。

  丘逢甲在一百多年前所作的这篇先祖《家传》,是他对客家人来源及其祖先历史的追寻与探讨,其重要意义在于表达他的爱国思想感情。他强调客家人的根在中原,不是简单的血缘认同,而是把它与当时中国的历史命运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们重读这篇历史文献,自然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发言人: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彦杰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