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首页 > 专题荟萃 > 特色专题 > 河洛文化 > 专家发言

厚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黄河文化底蕴

时间:2024-10-25 16:49 来源:河南省政协

  大河奔流,形塑中华文明。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对黄河文化进行了精辟论述,提出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时代课题,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阳殷墟时首次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概念,其后又于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黄河文化延绵赓续、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根源性、主体性、连续性和民族性,“根”“魂”定位是其地位与价值的最好体现,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石与底色。因此,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厚植黄河文化底蕴,以实际行动做好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篇大文章,切实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以黄河文化为理路,夯实文化自信根基,坚定“走自己的路”

  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五千年历史积淀而成的黄河文化有着显著的谱系上的连续性和精神上的一贯性,全面展现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实证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宝库,有助于更好地“走自己的路”。当然,这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要以黄河文化为武器,摆脱“一元”取代“多元”、文明优劣之分的论调,突出黄河文化对提升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黄河文化中的汉字、儒学、“中”“和”的观念以及伏羲、黄帝、孔子等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这些标识性符号在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实现核心理念的公共阐释中,有助于更好地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以黄河文化为脉络,把握文明发展规律,破解“古今中西之争”

  “古今中西之争”是时间与空间上的文化问题,古与今、中与西之间既有时代上的差异,又有类型上的不同。“古今中西之争”的出现还在于由柏拉图提出并经笛卡尔等发扬的西方二元论。“古今中西之争”表现在各个方面,需要从中华文明发展中把握规律,深刻阐述中华文化“中”与“和”的核心理念,形成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中西之间,要正视文明差异,加强中西交流互鉴。以中西文明“对话”的方式,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破解西方社会倡导并践行的二元对立模式。也应该看到,中西交流并非是要破坏文化内部的差别性,而是以“一体”寻求和确认共同价值。

  古今之间,推动文化创新,实现古今有机衔接。解决古今之争,最为重要的是要通古今之变,把握黄河文化中的一以贯之的文化同一性。以两个关键词语为基本方向:一是以百姓心为心,二是革故鼎新,找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点与契合点,使传统有机地融入现代,打开新的文化生长空间。

  三、以黄河文化为内核,不断培“根”铸“魂”,巩固文化主体性

  中华民族的根在黄河,中华民族的魂也在黄河。黄河以其“母亲河”的担当养育了华夏先民、孕育了文明曙光,在长期的交流与损益过程中,汇聚为以中原文明为核心的“重瓣花朵”式的文明结构。更为值得称道的是,在西安、洛阳、开封等世界大都市的影响下,黄河文化对东亚文化圈,乃至西亚、欧洲等地的文明发展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可以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主体文化之一。

  临黄河而知中国,黄河文化是流动的文化根脉,以黄河文明的现代复兴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使我们的文化立得住、行得远。这也就是要进一步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中“家国天下”的秩序精神,坚持“两个结合”,培塑文化自觉性,铸牢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同时在世界大河文明的相互交流中坚守民族文化立场,推动文化层面上的主体性自觉确立。

  四、以黄河文化为载体,坚持与时俱进,谱写当代华章

  黄河文化既是古老的也是年轻的,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对黄河文化最好的礼敬就是在新时代使其发扬光大,在创新黄河文化现代表达、提升黄河文化影响力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在《新理学》一书中提出了“照着讲”和“接着讲”的方法。黄河文化的“照着讲”就是要还原黄河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全景展示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黄河文化的“接着讲”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应时代呼声,推进黄河文明的当代复兴。

  当前,实现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基本的就是要大力传承黄河文化基因,并将其作为积极要素与新时代建设相融合,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同时,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关键载体,它旨在构建新的空间结构叙事模式,强化文化认同的塑造,提升黄河文化的国际辨识度。

  发言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师永伟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