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首页 > 专题荟萃 > 特色专题 > 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重要思想 > 实践活动

让长江文化更鲜活 为长江故事添新韵

时间:2024-11-06 09:36 来源:人民政协报

  湖北,地处长江之腰,是长江干线流经里程超千公里的唯一省份,也是长江文明形成的关枢之地。两江千湖,成就了“九省通衢”的繁荣;江水奔流,勾勒出“极目楚天舒”的壮阔图景。在这里,农耕文化、荆楚文化、红色文化以及现代先进文化繁衍发展、兴盛交织。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围绕“加强长江文化保护传承 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10月19日至23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苏辉率全国政协港澳台侨界别党外委员专题视察团在湖北省开展视察。5天行程,视察团通过实地调研沿江两岸历史遗迹、地质遗迹保护传承利用情况,深入文博场馆、沿江产业园和农文旅融合发展民族地区,深刻感受到湖北省近年来在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挖掘长江文化鲜活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在走访中积极建言献策,为建设文化强国,回答好长江文化保护传承这道时代命题贡献政协力量。

  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

  一部长江文化史,就是半部中华文明史。

  走进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园博园内的长江文明馆,从反映藏滇文化的唐卡、铜鼓,反映荆楚文化的铜尊缶、曾侯昃剑、铜方豆、大府铜量,到反映吴越文化的良渚玉琮等,沿江两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瑰宝吸引着视察团成员的目光。

  聚焦长江流域自然生态和人类文明两条主线,沿着蓝色灯光勾勒出的长江水系脉络,委员们先后参观栩栩如生的长江流域代表性植物标本、动物标本,以及五光十色的各类矿石标本。通过实景模拟体验互动展陈手段,视察团仿佛置身于长江之畔,身临其境地感受几千年来长江文化的不断发展与丰富。

  工作人员介绍,站在世界大河文明发展的高度,以长江文明馆为基地,通过经常性举办城市生态论坛,长江流域珍稀物种保护论坛,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艺术品鉴赏论坛等活动,探索聚焦全球不同地域和民族关于大河文明传承发展的经验和智慧。

  立足于文化展览、文化交流、文化传承上的积极探索,是湖北省加大对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力度的缩影。

  在屈原故里秭归,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充分结合,是秭归县作为三峡工程移民大县所秉承的文物保护与发展宗旨。

  屈原祠复迁是长江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项目之一。山门牌楼前,郭沫若先生手书“屈原祠”三个大字苍劲有力。拾级而上,林立于碑廊之内的屈原作品一一映入眼帘,馆内展陈着各种与屈原相关的展品和文物,红柱白墙间处处保留着历史遗韵。

  “屈原故里对我们而言,不只是个地名,更是一种精神和情怀的承载。”国家非遗项目“屈原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承志介绍,屈原祠历史悠久,从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王茂元修建到因葛洲坝工程建设而搬迁,后因三峡工程而再次搬迁,秉着按照原样搬迁、原样复建的基本原则,到2023年12月,秭归县又按照“原材料、原工艺、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等原则,对屈原祠进行了迁建后的首次修缮保护。

  “讲好屈原故事,是长江大保护的应有之义,是传承长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民族融合的有效途径。”在详细了解屈原祠建设情况后,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制片人吕涛认为,屈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运用好屈原文化这张亮丽名片。“讲好屈原故事、长江故事,既要面向国内,也要注重国际传播,结合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对比讲述,让国际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提升长江的国际形象,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

  紧邻屈原祠所在的凤凰山,就是中国水利史上的“璀璨明珠”——凝聚着几代人智慧和心血的三峡大坝。

  “天门中断楚江开”,登临坝上,远眺长江,滔滔江水不绝。如此雄伟壮阔,令视察团不禁感叹,这不仅是历史文化的承载地,更是工程奇迹。三峡工程背后体现的是中国在水电领域的先进技术,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水利建设方面的智慧和勇气。

  为全面系统展示三峡工程的历史由来、建设过程、建设成就和综合效益,三峡工程博物馆于2022年8月正式开馆,距离三峡大坝仅1公里,设有三峡馆、工程馆、水电馆等多个展区,视察团边听边问,从更多维度详细了解了三峡工程的建设历程和历史深意。

  背靠凤凰山,遥望三峡大坝,高峡平湖构成了一幅古代文明与现代水电科技交相辉映的和谐画卷。

  在全国政协委员、英皇集团副主席杨政龙看来,长江文化元素丰富,蕴涵中华文化数千年来的精粹。“不少重大事件曾在此发生,包括赤壁之战、楚汉相争等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基于这些素材可以创作更多文艺作品来讲好长江文化故事。而长江三峡工程是国家水利电力工程技术发展的代表,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佳写照。”

  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工商联副主席周春玲表示,长江文化涵盖范围很大,既有山水人文,也有乡土文化、地域文化。在保护、传承和弘扬过程中,应加强研究的联动性。在规划长江文化发展中加强整体布局和顶层设计,联动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建议充分利用长江沿线优质文化历史资源,以历史文化为主线开发深度游项目,打造长江沿岸精品旅游线路,吸引国内外游客体验长江文化之旅,感受不同的风俗民情与饮食文化。

  讲好新时代绿色长江故事

  长江两岸,山水湖泊、鸟飞鱼跃、一草一木皆是长江文化的生动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守护万里长江,传承长江文化,必须把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好。

  在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江边一块铜铸的圆形地标上,“2018.4.24”几个数字记录着一场重大转型的开始——这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大保护的“立规之地”,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定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根本遵循。

  微风细雨中,视察团走在宜昌的长江堤岸边,水清岸绿,美不胜收。但在对长江岸线进行整治修复前,这里曾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在长江大保护教育基地,看着展板上“长江母亲病了”这句话,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讲席教授杨全红深有感触,“长期以来,由于化工企业围江、农村生产污染、船舶燃油排放、矿山无序开采,母亲河长江生态环境遭受了极大破坏。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经济带建设立规,强调把长江修复放在首位,自此,绿色成为长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必需、也是必要的底色。新时代的长江文化焕发着新气象、新风貌,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传承弘扬以绿色发展为底色的长江文化意义重大。长江沿岸化工企业的绿色转型和新能源船舶的开发使用,正是讲好新时代绿色长江故事的生动体现,不仅展示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共生,也彰显了长江文化在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未来,建议长江沿岸经济带大力引进、发展更多致力于零碳生产的新能源企业,大吨位船舶电动化和绿色化发展,更是确保长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的根本途径。”

  “在推进经济发展进程中,我国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与西方一些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总商会会董吴旭洋认为,对外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是宣传我国新发展理念、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是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作为港区政协委员,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要积极利用香港媒介资源,向世界展示我国在建设长江经济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坚定立场,让世界领略中国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智慧。”

  “守护一江碧水浩荡东流,是企业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全国政协委员、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许清流建议,企业要坚守“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生产到绿色发展,为产品进行生产全生命周期的低碳管理,通过引入大数据,提升数字化管理体系,从设计、采购、物流、生产、仓储、消费等多个维度,全面推动节能降耗,打造更多高品质绿色产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长江的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了恢复中华鲟等珍稀鱼类的野生资源,人工养殖和野外放流成为关键举措。“目前中华鲟人工养殖和野外放流的情况如何?”“四大家鱼受环境等因素变化,在鱼类资源的保护上还面临哪些挑战?”……带着问题,视察团来到了长江珍稀鱼类保育中心,探寻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作的现状。

  当看到长江珍稀鱼类在水箱中追逐嬉戏,委员们对人工养殖中华鲟这一漫长而艰苦的工作有更直观的感受。“从实施河流生态修复到坚持人工增殖放流,从成立中华鲟研究所到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以中华鲟为代表的自然生态保护历程,带给我们一个‘与自然共生、携自然向好’的美好未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这是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的生动诠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常务副会长敖虎山说。

  推动长江文化高质量发展

  长江文化根植于长江流域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情怀,记录着长江一带的文物遗迹,源远流传于沿江城市和村落的风土人情。

  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女儿城旅游区,一位土家族姑娘正在木织机前忙碌,她脚踩踏板,手握梭罗扣紧织锦面,边挑边织动作娴熟,不一会儿,根根棉线就变成了色彩鲜明、纹样特殊的土家织锦,视察团看得屏息凝神。这正是被誉为土家族的“五彩活化石”的西兰卡普,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江流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地,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既代表着长江流域文化的多样性,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恩施州,这样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还有很多——

  利川腾龙洞景区,以壮丽独特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题,打造了首台洞穴情景歌舞《夷水丽川》,非遗特色的丰富题材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宣恩县伍家台贡茶原产地获评“湖北省非物质遗产传承示范基地”,以茶旅融合为抓手,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恩施土家女儿城是集民俗文化展演、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于一体的多业态旅游综合体,通过“非遗+旅游”的创新模式,带动促进了当地文旅发展……

  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

  如何持续推动长江文化高质量发展?在视察中,建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和高水平推进长江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成为委员的共识。

  2021年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工作安排》,正式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人大外侨委副主任刘以勤建议,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众多、种类丰富,加快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要把握重点,展现长江文明的独特标识,在规划设计、主题选择、点位安排上凸显长江文化价值,重点建设代表性场景,形成体现长江文明形态,具有整体性、辨识性、特有性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标识系统。坚持干支联动、点面结合,串联起分散资源,合理划分保护利用空间层级和保护等级,构建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体系,更好展现长江文化的独特内涵和突出气质。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徐礼华认为,要加快构建“文化长江”超级IP,让长江成为传递“中国印象”的重要窗口。建议尽快在国家层面制定出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将长江国家博物馆建设规划和整体规划融为一体,并专门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让各省市在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时有明确的政策依据。同时,从国家层面建立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协调机制,集沿江各省市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发掘和提炼丰富多元的长江文化,打造长江流域文化共同体。

  全国政协委员、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石文先提出,做好长江文化保护传承,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要注重从多方面一体构建、统筹发力。建议制定长江文化保护传承顶层制度,精心谋划打造长江文化重点载体,灵活生动再现长江全生命过程文化历史场景,强化长江文化历史记忆根植,让长江文化保护传承成为重要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觉。

  “虽然只有5天时间,但实地走访让我切身感受到长江的水环境持续向好,人文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传承长江文化故事更是吸引了广大市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有了显著提升。”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亚洲医疗集团董事长谢俊明感慨道,“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保护和发展仍是一个重要课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联动起来,巩固和完善这来之不易的生态和人文环境,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长江文化更鲜活,为长江故事添新韵。”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