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管理,让养老服务更加精准有效?近日,西安市政协召开十五届十八次常委会会议,围绕“健全完善养老工作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开展专题协商,从守护“舌尖上的幸福”到给予大病慢病更坚实的“医”靠,从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到“智慧赋能”呵护日常起居,委员们在协商交流中不断凝聚共识。
会前,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在开展的相关调研中了解到,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西安市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目前全市共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站1204个,建成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19个,在每个区县(开发区)至少有1所集全托照料、医疗护理、康复保健为一体的公办示范性养老院;全市已建成老年助餐点884个;“物业+养老”“家政+养老”模式不断推进……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张鹏飞坦言,“但总体来看,我市养老服务工作仍存在总量不足、布局不均、供给不优、产业不强的问题。”
西安市政协委员、碑林区政协主席周振强认为,提升养老服务档次和水平,不仅需要政府多部门形成工作合力,更需要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他建议,以老年人多样化需求为导向提供差异化服务,对“无偿、低偿、有偿”服务进行分级分类,供老年人自主选择。此外,充分发挥三级养老设施建设特点,“以区级养老院为统领、街道养老设施为基底、社区养老阵地为依托,全面辐射居家服务。”
民建西安市委会前期对4100名市民进行走访时发现,老年人对社区助餐服务需求强烈。西安市政协常委、民建西安市委会副主委樊明建议,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综合考虑老年人口规模、用餐需求和服务半径等,依托养老服务设施或利用闲置存量资源,通过新建、改建、整合和合作等方式,建成一批标准化的老年食堂或老年助餐点,实现老年人助餐服务机构社区全覆盖。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是老年人最朴素的愿望。西安市政协委员、西安荣华城市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于亚玲呼吁,统筹做好医养结合机构的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实现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有效配置、有机衔接;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向护理院型机构转型;鼓励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开通双向转介绿色通道,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安宁疗护病床;将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联体、医共体建设。
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事关亿万农村老年人幸福生活,西安市政协委员、陕西勇智律师事务所主任千亚宏提出,可对农村地区撤并学校、闲置卫生设施等资产进行清查,盘活农村低效资产,增加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发展政府扶得起、村里办得起、农民用得上、服务可持续的农村养老院、农村互助幸福院和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同时,培育壮大农村养老消费新业态,创新发展“慈善+农村养老”“医疗+农村养老”“智慧+农村养老”新模式,增加农村多元、多样化养老服务供给。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