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养老”和“老养”并重
让中原老人多喜乐长安宁
——罗永松委员代表民盟河南省委会的发言
让所有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是人人关切的“家事”,也是“国之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念兹在兹。总书记强调:“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
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省重点民生实事、重大改革事项、稳经济重点项目清单和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负增长、高龄化、少子化、空巢化等人口发展问题交织叠加,“养老焦虑”困扰着越来越多的百姓家庭,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目前,我省养老产业发展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老龄人口总量大。河南常住人口9815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196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0.03%;65岁及以上人口达1462万人,占比14.9%;80岁以上老年人口246.9万人,在总人口中占比2.5%。
二是养老护理人才紧缺。按照河南养老服务专项规划要求,到“十四五”末,我省养老床位数应达到68万张,以养老护理员与床位数1:5比例测算,至少需要配备13万名养老护理人员,但目前仅有5万余名,缺口8万人。
三是供给与有效需求存在错位。我省有302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但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却高达50%。围绕能力评估、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医养康养服务严重不足,全国长护险试点我省只有开封一地。
四是农村养老成为民生保障“短板中的短板”。我省农村老年人口占比比城镇高出8.3个百分点。全省1859个乡镇中,提供社会托养的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有679家、民办养老机构仅有471家,尚达不到平均每个乡镇有一个养老机构的水平;44564个行政村中,养老设施不足1万个、占比不到22.4%,且多数设在村部,没有提供助餐等养老服务。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
(一)转变观念,“养老”和“老养”共同发力。传统的“养”老视角下保姆式的照护,不仅给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子女孙辈等提出了极高的保障要求,更是对数量庞大、尚有潜力的老年人群体资源的浪费。全省共创办老年大学1390余所,年均有近4万老年人进入学习。我们应该在传统“养老”中加入“老养”改变单一的把老年人群体“养起来”的传统观念,转变为分层、自愿原则主导下的老年人群体“起来养”。2023年9月农业农村部修订下发的《“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中提出“鼓励引导退休教师、退休医生、退休技术人员等回乡服务。”建议我省在落实的过程中,设置产业发展指导员、村级事务监督员、社情民意信息员、村庄建设智囊员、乡里矛盾调解员等公益岗位,鼓励那些有能力、有威望,热爱家乡、热心公益的老乡贤各尽所能、发挥余热,投身于家庭、社会和国家建设,使其从中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
(二)合力推进,“党”“政”“社”“群”协同发力。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议成立高规格的省老龄工作委员会,统筹研究协调法规政策、设施建设、投资融资、运营服务、人才保障、综合监管、绩效考评等工作;引导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开放大学、成人高校优化养老服务专业设置;出台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工作和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加入养老服务行业。
(三)数字赋能,医养康养增添“智力”。推广运用智能养老服务设施,开发适老的人工智能设备和产品。推进医疗专业服务向居家社区嵌入、延伸,构建全域式医养康养服务机制;建立五级联网、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和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加快数字赋能技术创新,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点单”式养老服务。
(四)因地制宜,挖掘农村养老内生动力。培育本土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参与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运营,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养老护理技能培训;推广“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的社会互助养老模式和“低龄存时间,高龄换服务”的志愿服务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以村民自治为特征的互助型日间照护和保留农村“原生态”的集中照护模式,实现农村老年人养老“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情”。
(来自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