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大别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验区
——孙同占委员的发言
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革命老区“两个更好”重要指示,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的重要举措。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浙江省丽水市等12个市(区)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但跨区域、大范围国家试点尚属空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大别山是革命老区,位于中原腹地,是25个首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是长江和淮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大别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验区,将超越一城一地尝试的局限,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战略价值。
近年来,我省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上取得初步成效,但生态产品价值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突出表现在:
(一)度量难。科学度量生态产品的实物量与货币价值,是生态资产交易与开发经营的前提。但各地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生态产品信息普查、生态价值核算方面还是各自为政,数据来源、统计口径、核算规范不一致。
(二)供给难。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模式单一、价值实现不充分。物质产品如生物原材料,大多处在初加工阶段,产业链价值链短,没有形成统一的河南大别山品牌;生态调节服务产品如水源涵养、固碳、土壤保持等缺少价值实现模式;文化服务产品如文旅康养同质化现象严重。
(三)融资难。绿色金融创新能力不足,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我省无一市入选。新兴碳金融、绿色金融期权等产品在金融业务中占比低,覆盖企业数量有限。
(四)补偿难。跨省域横向生态补偿标准缺乏规范,补偿标准未能体现生态产品供给质量差异性,不利于调动地方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积极性。
为此,建议:
(一)建立鄂豫皖三省工作协作机制。争取中央部门支持,会同湖北、安徽两省编制试验区建设方案,明确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建立鄂豫皖三省政府部门间工作协作机制,做好试验区的政策协同、工作协同、管理协同。持续发挥好鄂豫皖三省政协主席座谈会平台作用,加强三省合作与交流,积极为大别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凝聚智慧和力量。
(二)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制定《大别山(河南)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规范》,统一信阳市、驻马店市、南阳市生态产品核算口径、计量方法,做好生态产品信息普查,对省内大别山区域自然资源的分布、质量、保护等级等情况进行全面摸查。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三省共同科学核算大别山生态产品总值,构建“大别山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系统”,形成生态产品数据库,建立开放共享的生态产品信息云平台。
(三)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强化大别山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构建生态保护修复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后期管护等标准体系,协同推进生态产品供给与环境保护。结合地方发展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特色生态产业,打造“大别山”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将各类生态产品纳入品牌范围,提升产品溢价。如围绕信阳毛尖、南阳艾、驻马店正阳花生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构建“区域公用品牌+地理标志产品+企业品牌”多层级品牌矩阵,提升大别山生态产品竞争力。
(四)健全绿色金融创新机制。设立大别山(河南)绿色发展基金,助力大别山绿色产业发展。支持信阳市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立碳排放权、排污权、节能量大别山交易中心,推进绿色金融组织体系、产品服务、体制机制等改革创新,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五)健全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参照大别山区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协同安徽、湖北两省健全大别山区域生态补偿分配机制,明确补偿范围、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让生态产品使用者付费,生态产品供给者受益。
(来自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