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
眼下全国春耕春管陆续展开,各地着力加强农业与科技的融合探索,推动农业设施装备提档升级,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夯实大国粮仓根基。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2025年,如何在新起点上开好头、起好步,打好春耕春管“第一仗”?对此,来自广东、山东、云南、黑龙江四省的全国政协委员这样描绘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振兴新图景。
广东:岭南掀起春耕备耕热潮
岭南春早,沃野复苏,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正热烈铺展。各个农资店铺里,工作人员忙着整理货架上的种子、农药,将一袋袋化肥整齐码放,老板的电话响个不停;田地里,农业科技特派员们耐心讲解,农户们认真聆听,不时提问;农机轰鸣声此起彼伏,铁犁翻起层层新泥。
指导示范点春耕、下乡推广良种良法、跟进试验田块进展……在这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阳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黄显良格外忙碌。赴京参加全国两会之前,他想把手头各项工作安排妥当,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底。
在阳江的田间地头,不少乡亲都认识黄显良。冬去春来,人们常常看到他和同事下乡调研、选育新种的身影。
“农业生产往往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地区性,农民遇到的问题更是五花八门。”扎根农业生产一线30余年,黄显良注意到,当前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仍面临包括农业技术适配性问题、高层次专业人才紧缺等问题。
科技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支撑。黄显良认为,在农业立体空间发展方面,科技创新需要从主要关注传统耕地领域的农产品生产,向关注非传统耕地的整个国土空间大食物供给并重转型,“在以传统依靠耕地的农业领域之外,我们要大胆突破耕地等自然条件限制,努力开辟出新的农业发展空间”。
在生物技术方面,黄显良建议,要持续加大对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经费的投入,推进种子“芯片”技术原始突破,加快自主研发的生物育种成果产业化应用,从源头保障国家食物安全。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持续探索制度创新。黄显良表示,应从农民需求和市场变化出发,围绕农业生产中资源约束趋紧、人力成本上升、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推进相关配套制度改革,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厚植“沃土”;在这个过程中,应做好政策的长远布局和规划引领,加强土地、科技、财政、金融、人才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以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要。
山东:用春日滤镜打开兰陵“春耕画卷”
时值春耕备耕最佳时期,山东各地田间地头逐渐拉开了农忙的序幕……一幅生机勃勃的现代春耕图正在齐鲁大地徐徐展开。
在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兰陵县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看来,近年来,山东省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无人机作业等应用“遍地开花”,实现了农民由“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变。他说,“去年,我所在的兰陵县入选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我们建立‘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强村公司运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新建物联网农业基地9处,发展科技引领型农产品供应基地42个,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达23万亩,数字化农业种植覆盖面积达到设施农业区的80%。”
走进园区,成方连片的智能温室和大棚,像银色的海洋,多层立体种植,郁郁葱葱,新农人穿着干净的制服在“植物工厂”里作业,动动手指就完成了浇水、施肥等工作。“这种栽培方式,效率是传统栽培的10倍,收入增加很多,而且很体面,不需要顶着太阳、冒着风雨地劳作了。”该园区的工作人员如是说。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和支撑。”谈及加强农业与科技的融合探索,推动农业设施装备提档升级时,王传喜告诉记者,目前,小农户基本靠传统方式种植,先进的农业设备利用率还不高,大部分集中在家庭农场等有规模的经营主体中。就推动农业设施设备提档升级而言,一方面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业科技的融合,提升农民知识和技能水平,更新思想观念,引导农民使用科技装备开展农业生产;另一方面要加大农业设备采购补贴机制,实施农机等设备以旧换新。同时,要加大社会化服务力度,带动好小农户。
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围绕“双增”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创新是重点。展望未来,王传喜表示,一是做好农业基础性研究,比如,在土壤板结、作物重茬、优质种子培育、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加大力度,把更多的基础性研究成果转化给农民,让农民有办法应对种植遇到的问题,这是关键所在。二是要发挥科研院所的作用,科研院所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云南:滇南春韵,科技农耕吟长歌
天之南、云之下,山川壮丽。当第一场春雨拥抱大地,彩云之南的春,便在一场场农事活动中拉开了帷幕:智能农机奏响春耕序曲、大数据解读作物生长密码、物联网开启数字农耕新时代……科技,正赋予传统农事鲜活的生命力,让农人的劳作更高效,让丰收的希望更坚实。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集团云南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云勇表示,要以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赋能农耕农事的创新革命,实现种源选择、种植养殖、市场推广、溯源评价等产业闭环。
“品质出众的咖啡豆、回甘润肺的普洱茶、奶香细腻的牛油果、品种丰富的野生菌、香甜可口的鲜花饼……大家动一动手指,即可下单送至味蕾,同时溯源二维码让大家买得称心,吃得安心。”张云勇告诉记者,这是云南联通自主研发的“5G智慧云农”平台,让农民朋友也可以享受数字消费的红利,实现种得好、养得好、管得好、卖得好,让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数据中心成为新农舍、电商平台成为新农市、数字技术成为新农课。
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技术的普及,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张云勇举例道,在被誉为“边地绿宝石”的普洱市孟连县,牛油果种植面积达到10.83万亩,是全国最大的牛油果种植基地。物联网设备就像农田的“千里眼”“顺风耳”,牛油果数字化种植平台实时采集作物长势、田间小气候、土壤墒情数据;搭配农事服务系统、专家服务系统等技术平台,显著提升了牛油果的品质和产量,不仅给产业注入了科研的“活水”,还带动了21552名脱贫人口增收。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市,咖啡种植正风生水起,水肥一体化系统、物联网监测设备、视频分析系统齐上阵,依托“5G智慧云农”平台,融合气象站、土壤墒情站、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设备,实现精准灌溉和施肥,用水量节约20%,化肥利用率提高50%,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增强了生产的精准度和可持续性。不仅咖啡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提升,还通过联农带农机制,已累计带动1.33万人次用工,发薪150多万元,
如何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张云勇表示,普及智慧农业场景应用、推动农业设施装备提档升级,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一方面要做深广而用之,大力推广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精准农业管理系统,实现农业生产全流程的智能化管理;加速无人植保机、农业机器人等新型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升级,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解决传统农业中的痛点和难点。另一方面要做好授之以渔,针对农民群体,深入开展系统化、实用化的技术培训,提升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和应用能力,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在田间地头的落地生根。
黑龙江:春耕备耕忙 不负好时光
黑龙江的春天,乍暖还寒。当下,正是黑龙江备春耕生产的关键时节,龙江大地掀起备春耕热潮。清理大棚积雪、采购农资检修农机具、出售手中余粮变现筹措春耕资金、走进科技培训班快速脑补农业科技知识……一切都在为大地的丰收准备着。
“眼下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佳木斯积极引导农户提前做好备春耕生产准备工作。从整体上看,今年的备春耕生产形势比较有利,总体进度快于常年。”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佳木斯市委会副主委赵坤宇如是说。
展望未来,如何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夯实“大国粮仓”根基?对此,赵坤宇表示,要实现“三个创新”、发展“三种业态”、建强“三支队伍”。具体而言:一是实现“三个创新”。在品种上要创新。支持研发型种业与“国字号”种业科研院所合作,全面开展主要农作物育种联合攻关,挖掘、引进一批新种质,培育一批高产、适口性、专用新品种。在装备上要创新。把卫星产业与农机产业结合,打通数据通用壁垒,推广应用卫星导航设备,加速国产替代,提升作业精度,全力推动农机装备替代升级。在技术上要创新。加快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鼓励社会化服务经营主体开展数字化改造,合理布局田间物联网监测设备,推进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二是发展“三种业态”。发展设施农业。支持新建规模化设施园区以及集中连片老旧设施改造,研制一批轻简化、智能化设施装备,提升设施装备水平。发展定制农业。探索定制农业发展的新路径,推动专门定制、企业定制等多元化发展。发展休闲农业。以“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为主题,以满足市民休闲体验为导向,集成农业主题公园、乡村民宿等资源,打造农业观光采摘园、农产品品鉴园、农耕农事体验园等休闲农业项目。三是建强“三支队伍”。科研队伍。加大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培养。鼓励涉农科研院所、高校、农业企业引进高层次、领军型农业科技人才,加速培养一批首席专家、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农技推广队伍。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稳定队伍、提升素质,重点解决老龄化、非专业化的问题,适应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需要和形势,全面提升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履职和服务效能。高素质农民队伍。围绕支撑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重点面向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种养大户等农户,针对水稻、玉米、大豆主要粮食作物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与生产技能。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