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泱泱,润泽华夏。承载着千年文明印记,黄河岸边美若画卷的乡村田园星罗棋布,无限“村”光熠熠生辉。如何让沉睡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生,让乡村文化旅游成为发展动能?住豫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副院长马珺将关注目光聚焦在数字化技术,提出以数字之力激活黄河流域乡村文化旅游潜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当前,黄河流域乡村文化旅游面临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资源转化不足、宣传推广效能低等问题。”马珺认为,依托数字技术,不仅能提升乡村文化旅游体验,还能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赢。
文化旅游业是口碑行业,服务对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夯实数字化基础设施,构建智慧文旅服务体系。”马珺建议,统筹布局新型基建,科学规划5G基站与智慧导览系统建设,确保旅游旺季网络稳定。同时,搭建智慧文旅综合平台,整合景点导览、文化展示、线上预订等功能,推动“一部手机游黄河”全面落地,提升游客体验。
文化与数字化技术融合不仅能实现文化遗产保护,更能让文化“活”起来。马珺指出,要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对乡村古村落建筑进行全方位扫描,留存历史风貌;通过高清摄像记录非遗技艺完整工序,运用VR还原传统节庆场景,打造“数字黄河乡村文化博物馆”。此外,她还呼吁开发沉浸式文旅体验产品、推动文化 IP 产业化,真正拓展黄河流域乡村文化商业价值,促进乡村文化与数字经济融合。
创新营销模式是扩大影响力的关键。马珺提出,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鼓励主流媒体与短视频、社交平台深度合作,推广黄河乡村文旅;借助大数据分析游客偏好,制定个性化推广方案;深化区域联动营销,建立黄河流域九省区乡村文旅数字化协作机制,规划跨区域乡村旅游线路,联合举办推介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实现协同发展。
马珺特别提到,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不容忽视。她说,要建立文旅数据资源库,制定数据共享标准,运用加密技术保障传输与存储安全,严格保护游客个人信息,定期开展风险评估,为数字化发展筑牢防线。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