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动力电池作为核心部件正经历规模化应用,其全生命周期管理已成为关乎产业可持续发展、国家资源安全保障和生态环境治理的重大课题。”对即将迎来退役高峰的动力电池回收问题,住豫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河南省委会主委黄红霞格外关注。
2025年,我国将迎来动力电池退役高峰,叠加“以旧换新”补贴政策,退役量预计达104万吨,2030年将激增至350万吨,市场规模超千亿。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潜力巨大,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动力电池回收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环保效益。黄红霞举例说明:每回收100克三元电池,可提取12克镍、5克钴、1.2克锂和7克锰,大幅降低资源进口;动力电池生产占新能源汽车生产阶段碳排放的50%以上,回收1千克正极材料可减少7%-10%碳排放。
与可观市场前景、良好综合效益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2024年实际回收量仅为35万吨,回收率不足40%的不争事实。动力电池如何有效回收利用?
黄红霞认为,首先要加大政策支持与监管力度。构建系统全面的法规体系,明确各参与主体的权责。加快制定标准体系,扩展工信部动力电池再生利用和梯次利用“白名单”,鼓励技术研发和联合攻关。支持退役电池判定标准、自动化拆解、材料分选等关键技术研发,提升资源回收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同时,强化监管,细化企业规模和能力要求。依托现有回收服务网点,建立区域回收中心,推进规模效应。
构建完善的回收网络同样至关重要。“发展锂离子电池回收、运输、处理一体化模式,衔接回收服务与健康评估,在回收网点显著位置设置标识信息。”黄红霞说,要建立以新能源汽车企业、电池生产企业、第三方平台为主,再生资源企业和物流企业为辅的回收网络和交易平台,实现产业链企业、产业服务企业的互联共享、高效协同。
推动梯次利用,可以让退役动力电池焕发“新生命”。黄红霞呼吁,建立普适性退役电池残值评估和重组利用模型,对剩余容量近80%的电池进行质量认证。通过加强与储能、城市照明、应急电源等领域合作,拓展梯次利用场景。
黄红霞还建议,建立“高职院校+行业从业人员”双向人才培养培训机制,重点培养新能源汽车维修、动力电池检测维修、回收拆解等领域人才。同时,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推动国际合作交流,助力新能源汽车海外发展。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