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首页 > 政协论坛 > 发言摘登

学用“千万工程”经验 壮大乡村富民产业

时间:2025-03-20 14:48 来源:河南省政协

学用“千万工程”经验 壮大乡村富民产业

——汪秀莉常委的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指出,“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河南作为农业大省,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四高四争先”目标,深入推进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加力推进农民群众持续增收。

  我省乡村产业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居全国第2位。目前,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9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2家、农业产业强镇103个,打造小麦、玉米、食用菌等多条优势特色产业链,花生、蔬菜、食用菌、中药材产量分别居全国第1、第2、第1和第3位,肉、蛋、奶产量常年居全国前列,涌现出双汇、三全、思念、蜜雪冰城等行业旗舰,正在从“国人粮仓”向“国人厨房”“世人餐桌”转变。

  同时,我省乡村富民产业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产业发展整体滞后。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较短。一产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料为主,农产品精深加工仅占20%左右,高附加值加工产品规模小。一二三产业衔接不紧密,融合层次低,乡村价值功能开发不充分。农业产业化头部企业少,省级116家创新龙头企业和454家瞪羚企业中,涉农企业仅有6家和18家。二是农业科技支撑薄弱。生物育种的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生物合成等高新生物技术起步晚,整体应用不足;小麦优质专用和抗赤霉病、玉米宜籽粒机收,以及大豆高产、抗病、抗逆等品种选育未获得关键性突破;设施蔬菜、食用菌、畜禽等领域仍存在种源“卡点”。农产品加工技术方面,营养化、功能化开发不足,设施装备相对滞后。三是联农带农富农任务艰巨。农民合作社整体实力和带动能力不强,入社农户占总承包农户的30%,合作社平均拥有社员27户,与全国平均水平(48%、35户)差距较大,小农户难以深度融入社会化分工体系。

  为此,建议:

  (一)加强规划引领做特色。坚持因势、因地、因人和因时相结合,科学分析当地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潜力等,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选准契合实际的优势主导产业,推动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产业,实现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建立有效联农带农机制,把产业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在县域、留给农民。

  (二)打造产业链条促融合。做强主导产业,分类型组建产业联盟,培育一批“链主”企业,打造大豆、特色油料、蔬菜、生猪、肉牛等乡村富民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三链耦合”。深入挖掘特色农业资源,加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等载体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养老养生、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服务业深度融合。

  (三)建强品牌矩阵提价值。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制定覆盖育种、生产、加工的全链条标准,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培育一批区域公用品牌、特色品牌和企业品牌,升级一批“老字号”“原字号”品牌,建设农业品牌矩阵。支持牧原、双汇等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品牌”效应。

  (四)强化科技赋能促转型。推动河南农大、省农科院、中原农谷“校院谷”融合发展,攻关抗赤霉病小麦、设施蔬菜种源等“卡脖子”技术。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培育“6G+智慧农田”精准管理模式。在农业主产区建设省级农业中试基地,重点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转化。高标准建设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培育现代农机装备制造业集群。建设智慧育种、种植、养殖等大模型,打造集成式、规范化农业机械智能生产应用场景。

  (五)完善政策集成强保障。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发挥中央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政府专项债、产业发展基金等投向乡村。优化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柔性引进中国农科院等机构专家提供技术指导。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