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今年是河南省政协成立75周年。河南政协开设《我与河南政协的故事》栏目,讲述政协委员同心同向建言资政、凝聚共识的生动故事。
王新奇河南省政协委员、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董事长
站在河南省政协成立75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我倍感荣幸。作为省政协委员、郑州升达学院的董事长、第三代教育事业的传承者,我深知肩上责任之重。在此,我从“传承、担当、发展”三方面讲述我的履职故事。
回忆:三代教育者的使命与传承
我的外公王广亚博士是豫籍台湾教育家,他在73岁高龄时回到河南,创办了本科高校郑州升达大学,83岁时又创办郑州商学院,已累计培养近20万名毕业生。我的母亲王淑芳女士连任四届河南省政协委员,一直为推动两岸教育合作建言献策,将“回馈桑梓”的精神融入血脉。在外公与母亲的影响下,家国情怀早已厚植我心。
2008年,我从香港子星洋行有限公司辞职,决定追随外公和母亲的脚步,投身教育事业。17年来,我始终把为国育人,为党育才作为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公益性、非营利性办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
回顾:履职经历的初心与担当
近年来,我关注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方向,立足教育文化行业,结合全省发展大局,找问题、勤调研、列清单、提方案,累计向省政协提交提案7件,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履职尽责,以精准务实之策推动教育文化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主动搭建平台,推动两岸教育文化交流。围绕教育主题,提交了《关于促进豫台教育文化交流 推动两岸地区合作共赢的提案》,并在省政协“委员通道”接受记者集中采访。郑州升达学院近10年来,每年安排百余名师生赴台研修、学习。学校多次承办或参与中原文化宝岛行、台湾青年中原行、台湾大学生河南夏令营、“孔子行脚”豫台大学生联合支教等活动。当前台湾少子化现象严重,高校资源过剩。推动两岸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学生互换等工作,共建高端科研平台,这些都有利于豫台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坚定文化自信,关注高校与地方文化资源协同发展。围绕文化主题,提交了《关于“持续擦亮‘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的提案》《关于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动高校与地方文化资源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提案》,强调发扬河南文化,运用好本地文化资源推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建议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体制,制定合作章程与协议,加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协同开展教育传播活动。
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围绕就业主题提交了《关于“加强人才引育用,创优人才发展大生态和用人单位小气候”的提案》。建议强化产教研融合的服务引导,深化产教研融合改革创新,细化产教研融合评价考核,实化行业学院的建设运行,推进校企合作,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目前,学校以身作则,设立“京东云乡村振兴电商产业学院”“腾讯云数智产业学院”“用友新道智能会计产业学院”,探索并形成了“校企共建专业、共研课程、共育人才”模式。
见证:省政协的变迁与发展
河南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和谐稳定凝聚智慧与力量。我有幸见证了省政协的诸多发展变化,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政协工作形式多样化。早期政协活动会议形式相对传统,信息交流渠道有限。如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线上履职平台,委员们通过平台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参与讨论交流等,提高了履职效率。调研工作方式深度化。过去政协委员调研范围相对局限,如今,省政协积极组织委员们深入基层,从繁华城市深入到各地乡村,从传统农业园区到新兴产业园区,调研深度与广度得到极大提升。界别数量类型丰富化。从早期到现在,界别从数量到类型都有所增加,目前涵盖了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和特邀人士等多类共34个界别。这种变化使政协能够更广泛地代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和诉求,增强了政协组织的代表性和包容性。
回顾过去的履职经历,我深感政协委员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更坚定了履职为民的信念,在未来,我将继续投身于政协事业,书写政协发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