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张瞧实习生裴晴
近年来,商业推销信息及骚扰电话如同“数字牛皮癣”,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近日,河南省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商业信息及电话对消费者生活安宁影响调查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显示,超55%的受访者频遭未经同意的推销电话或短信骚扰,超22%的人甚至每天被扰。面对愈演愈烈的信息骚扰现状,河南省消协呼吁多方联动亮剑“数字骚扰”,共筑“长效盾牌”,切实守护消费者安宁权。
信息骚扰成日常,信息泄露是祸首
记者注意到,《报告》显示,推销与诈骗信息已深度渗透消费者生活。从频率看,骚扰信息无固定时间规律,工作、休息甚至节假日均可能“突袭”。从领域看,保险(44.20%)、金融(42.66%)、房产(41.69%)行业骚扰最突出,诈骗类信息占比高达39.26%。教培医美等行业也通过微信广告、电子邮件等渠道展开滋扰,使受访者面临经济损失、心情干扰、信息过载等多维度的困扰。
值得一提的是,个人信息泄露是骚扰泛滥的主因。社交软件信息泄露(38.7%),APP注册后台窃取信息(37.71%)、网购与快递信息外泄(33.74%)成个人信息泄露的三大“漏洞”。黑灰产业链利用AI外呼、虚拟号码等技术手段,使骚扰更精准隐蔽。
消费者应对乏力,省消协呼吁多方协同治理
尽管消费者可通过标记举报、手机系统拦截、拒接电话号码等措施应对,但41.57%的受访者对效果不满意,信息辨识难、技术拦截效果差、隐私泄露风险高成为维权“拦路虎”。此外,消费者维权意识薄弱,超六成受访者未采取有效防范措施,近三成表示不知如何取消授权。大多数人面对信息滋扰因“怕麻烦”,多选择隐忍沉默。
对此,河南省消协秘书长韩晓明提出四点建议:企业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禁止默认授权、诱导授权,并提供简便的退订方式;通信运营商应升级骚扰电话识别技术,完善黑名单系统;监管部门需加大执法力度,对滥用用户数据、虚假宣传等行为“零容忍”;消协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公众教育,普及“安宁权”知识,让消费者懂维权、敢维权、会维权。
防骚扰投诉双管齐下,消费者维权有路可走
省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可通过微信开通“来电来信免打扰”防骚扰服务,或使用第三方防骚扰软件等方式主动防范骚扰信息。
如遇到侵扰私人生活安宁的商业信息和电话可以拨打电话12321投诉举报,如果遇到商业信息和电话内容虚假、欺诈或有违规违法的可拨打12315投诉举报,遇到骚扰信息或电话侮辱、恐吓或涉嫌电信诈骗的可拨打110举报。上述情况也可拨打12345电话或向消协组织投诉。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