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年轻时留学美国,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和西南联大哲学教授暨文学院院长,1952年起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冯友兰漫长而丰厚的生命卷轴上,在河南开封这座古都镌刻下了三处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三段生涯,对其一生可谓举足轻重。
少年心志初淬炼
1911年辛亥革命,16岁的冯友兰负笈北上,考入开封中州公学中学部。中州公学是由河南士绅倾力创办的新式学堂,两年学习生活,冯友兰第一次系统性地接触西方知识,懵懂而炽热的求知欲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找到了滋养的土壤。更为关键的是,辛亥革命期间,共和思想在学校广泛传播,深刻影响了年轻的冯友兰,这段经历奠定了他日后关注“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核心哲学问题的思想基础。
两年后,冯友兰进入武昌中华学校就读。不久,上海的中国公学复校招生,该校声名卓著,著名学者胡适曾在此求学。河南对此事颇为重视,特在开封发布招考公告,计划录取20名学子,冯友兰听到后十分高兴,当即与几位同窗赶回开封应试,并顺利考取。当年岁末,他便与其他19位录取者一道,从开封启程前往上海,进入中国公学大学预科学习。1915年,冯友兰终于圆梦,成功考入北京大学。
青春立业共奋楫
1918年,冯友兰结束了自己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为期3年的学习,毕业以后返回开封,出任河南第一工业学校的语文与修身教员。
翌年,五四运动爆发,冯友兰积极响应,他与挚友嵇文甫等一众热血青年共同创办《心声》杂志,商议也要在河南宣传新文化,响应五四运动。冯友兰在发刊词中说:“本杂志之宗旨,在输入外界思潮,发表良心之主张,以期打破老套,警醒迷梦,指示大路,促其进步。”《心声》成为当时河南省宣传新文化运动的唯一刊物,也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河南的传播点燃了一束醒目的火炬。
在此期间,冯友兰收获了人生至为珍贵的礼物——爱情与家庭,他与志同道合的新女性任载坤女士在汴梁缔结良缘。任载坤追求进步,1911年曾到当时中国最高女子学府——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婚后任载坤全力支持丈夫事业,闲暇时陪冯友兰去散心,龙亭、铁塔、相国寺、禹王台都留下他们伉俪携手游览的身影。
也许“半城宋韵半城水”的人文古都和北宋哲学家张载、周敦颐、邵雍等人催生了冯友兰对人生哲学的深入思考,1919年,冯友兰走向了学术生涯中的第一步,他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师从哲学大师杜威。在杜威指导下,他完成了《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论文并通过答辩,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薪火传道启新篇
1922年5月,冯玉祥主政河南,为改变河南贫穷落后、闭塞愚昧的面貌,他决定创建大学,培养人才;11月,河南省政府在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基础上创办中州大学,任命张鸿烈为校长。1923年3月,中州大学挂牌成立。草创之初,师资奇缺,他们向在外留学的河南籍学生发出聘请,冯友兰在被聘之列。同年暑假,冯友兰应聘到中州大学。
初来乍到,学校很器重冯友兰,除担任哲学系教授外,他还兼任系主任、文科主任、校评议会成员、图书馆委员会委员等。冯友兰初出茅庐,即展现管理大学之才干。他要求各系按最低需要拟具职员名额,一改过去冗员过多、喧宾夺主、办事推诿的弊病,并不惜重金延请名师。一时间,著名学者如郭绍虞、董作宾、王显汉等前来任教,师资阵容大为改观。同时下大力气整顿校风和学风,调动教师研究学术、撰写著作的积极性,指导学生组织各种社团,从事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些措施实施后,中州大学人文学科学术地位陡然提升、学术风气焕然一新。
在从事学校管理的同时,冯友兰一直服务在教学第一线,当时中州大学哲学系开了很多课程,冯友兰同时讲授几门主干课,据河南大学校史记载,冯友兰“讲课深刻、自然,广征博引,贯通古今中外,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委统战部)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