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首页 > 暂不展示专题 > 宣传报道集锦

王屋山下,向绿而行

时间:2025-07-30 10:05 来源:人民网

豫光玉川厂区。济源示范区党工委宣传部供图

  豫光玉川厂区。济源示范区党工委宣传部供图

  盛夏的王屋山下,草木葱茏,河南济源纳米材料产业园内一派繁忙。走进鸿辛橡胶生产车间,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橡胶厂的认知——没有刺鼻的化学气味,不见纷飞的生产粉尘,甚至听不到机器运转的嗡鸣。

  “你看这鲜胶乳,加了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絮乳成胶只要十几秒,以前得20多个小时。”公司负责人吕庆新介绍。

  这位扎根橡胶行业20多年的老匠人,见证了传统工艺的“老大难”:能耗高、污染重,产品质量全凭老师傅手感。如今,企业自主研发的新技术,让生产全程无废水废气,不仅能耗直降四成,而且产品质量更加稳定。

  在济源,这样的“绿色革命”不是孤例。在金利金铅集团的厂区,绿树环绕着蓝白相间的厂房。很难想象,这家1995年成立的老牌冶炼企业,曾因浓烟滚滚让周边村民掩鼻而过。而今,“金利炉”正吞吐着冶炼固废,通过“铅锌联产”工艺,将其中的稀散金属“吃干榨净”,让“废料”变“宝藏”。

  数智中心集中了所有生产系统的数据和操作。人民网 程明辉摄

  在豫光集团数智中心,大屏上的红色数据流实时刷新着冶炼炉的各项指标,生产实况一目了然。工作人员指着屏幕上的绿色曲线,“以前靠人工巡检,现在5G+AI系统提前半小时预警异常。”

  近年来,济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统筹推进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打造、创新人才引育、创新生态建设,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推动“济源制造”向“济源智造”转变。

  金利金锌锌合金车间。人民网 程明辉摄

  创新生态育出满园春。有色行业构建起“矿石—产品—固废—再生”闭环,年吞100万吨废旧铅酸蓄电池,炼出60万吨铅锭;钢铁企业让65万吨废钢“重生”,优特钢中高端产品占比冲到79%,高铁轴承用钢打破国外垄断;昔日令人头疼的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等固废,经过水泥企业的工艺处理,摇身一变,成了优质的绿色建材原料。

  “科技变量”催生出更多“经济增量”。数据显示,2024年济源50家循环经济企业创下746亿元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4.7%;预计2025年循环经济总产值有望突破800亿元。

  从“制造”到“智造”,从“黑色”到“绿色”,济水源头,王屋山下,愚公故里正以创新为斧,劈开产业转型的新路径,在中原大地上勾勒出一座产业新城的绿色未来。

责任编辑: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