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碧水穿城过,两岸秀色锁清波。河南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首倡地,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起地,肩负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大使命。
“要持之以恒加强重点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深化污染防治攻坚,筑牢生态安全屏障。”5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对生态环境保护深刻寄语。
牢记嘱托,奋勇前行。河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明确了“1+2+4+N”目标任务体系,围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谋划推出一系列重点工作和重大改革。河南省政协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扣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河南省委工作安排,以协商“作画”,助力绘就美丽河南生态画卷。
全方位履职,共护母亲河秀美安澜
万里黄河,险在河南;黄河治理,要在河南。黄河河南段长711公里,处于黄河“豆腐腰”位置,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调工作量大。
如何在政协视角下,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有序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自2020年起,河南省政协坚持一年一课题,邀请沿黄地市政协参会发言,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互动协商,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凝聚智慧力量。
出“会场”、到“现场”,调研组先后走进郑州、洛阳、濮阳、开封、新乡等沿黄城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进展中的重要问题、重要事项、重要工作”“沿黄生态廊道建设”“黄河流域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推动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持续提升黄河生态环境质量”等协商课题逐年铺展,一大批成果得到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被吸纳进相关规划和政策文件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为加强黄河流域治理、发展沿岸经济献计出力,也是河南省全国政协委员天然的家国情怀。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河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柳锋波连续3年紧盯黄河流域尾矿库管理问题,调研成果提交中共河南省委后,部分建议在省委、省政府去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中被吸收采纳。作为一名专业的“治黄人”,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徐雪红相继就严控黄河流域新建人造水景观、引黄灌区配套设施建设协同推进等方面积极建言。
此外,省政协牵头各民主党派和有关厅局,联合开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调研。调研形成的推进沿黄区域调水蓄水工程建设、尽快开工建设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黄河故道保护利用等社情民意信息,由全国政协转送国家有关部门。
全过程助推,为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盛夏时节,丹江口水库千顷澄碧。这里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一渠清水由此北上,横贯千里,润泽北国。
“南水北上,共此青绿”“改写中国水资源版图的超级工程”……行走于此,省政协常委们思绪万千、不住感慨。这是一场由省政协主席孔昌生带队,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工作开展的专题视察。
视察团一行来到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渠首生态环境监测应急中心、陶岔渠首枢纽工程等处,深入了解工程运行管理、水源地生态保护治理等工作情况,并就促进水生态环境改善、优化水资源配置利用、完善防洪减灾体系等提出建议。“要始终牢记殷殷嘱托,站在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担当起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的重大责任,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孔昌生表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途经河南境内8个省辖市、全长731公里,自2003年开工以来,省政协综合运用多种履职方式,就南水北调水质保障、生态走廊建设、生态带建设、干渠保护、移民搬迁、水源地保护等问题协商建言、跟踪推进,持续助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规划、建设、保护等各方面工作。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4年后,省政协调研发现在水价、生态补偿机制、工程运行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在全国政协支持下,邀请沿线的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参与,对中线工程运行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提交了《关于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综合效益》的提案,被全国政协列为重点督办提案,全国政协领导带队督办,促成工程建成使用6年后,首次实现以设计最大流量输水。
生态保护未有穷期,政协履职步履不停。今年,省政协领导领办督办《关于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就“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开展重点民主监督,围绕“提升黄河水患防御和水资源利用水平”进行专题协商,以务实举措、担当作为,在绿水青山间持续书写履职答卷。(记者 王有强 靳燕)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