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预制菜引发社会争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聚焦在预制菜的定义范围、认知差异以及消费者选择权等方面。
怎样才算预制菜?商家使用预制菜如何明示?如何进一步规范预制菜产业促进其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李宝聚,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李志起进行了解读。
“得先把‘预制’讲清楚”
什么样的菜算预制菜,是此次网上关于预制菜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所以,面对消费者‘不反对预制菜,但反对不明不白地吃预制菜’的说法,得先把‘预制’讲清楚。”李志起表示。
2024年3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对预制菜产业进行了规范。
“然而,由于预制菜产业在迅猛发展中,存在产品标准不完备、监管机制不到位、社会认知不一致等问题,大众对于预制菜仍有知识性的盲点。”在李志起看来,如何破除“预制菜不是调味剂﹢添加剂”的认知,还需要依靠更广泛、更科学的科普工作,引导大众科学看待预制菜。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预制菜相关国家标准,并加强监管。
目前,《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一“预制菜国标”对预制菜进行了进一步界定,同时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监管。
“制定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企业就必须把该说明的说清楚、该提示的告知消费者。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未来能以国家标准为基石,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提高食品安全门槛,让老百姓获得更充分的保障。”李志起表示。
在李志起看来,这一标准的出台,将为全行业建立统一的共识和规范,让生产和消费有章可循,让市场监管有据可依,推动整个预制菜产业链发展得更健康,走得更长远。“同时,对于消费者来讲,也要借助这一国家标准完成一场特别重要的科普。”
确保每份预制菜都可追溯
当前,预制菜行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涵盖食材采购、加工生产、物流配送、销售等多个环节。
“推动预制菜健康发展,从生产、加工到运输、销售,每一个环节都需承担相应责任。”李志起建议,生产企业应依托更先进的技术和更高标准,保障食品的安全与营养;餐饮企业则需注重预制菜的储存、保鲜与终端加工,不能仅限于简单加热;监管部门必须依标履职,实现从源头到餐桌的全流程清晰监管,确保每份预制菜都可追溯、安全可靠。
在李志起看来,当前多元化的餐饮需求对应着不同的解决方案,预制菜因其在提升效率、控制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已成为餐饮业的重要支撑。但是,目前预制菜技术在口味上仍有不足,这也为传统餐饮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预制菜进入餐厅后,厨师仍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对预制菜品进行二次加工和风味调整,能够有效提升菜品的口感与呈现效果,使其更符合消费者期待。”李志起认为,厨师的再创作恰恰是体现门店竞争力和价值的重要一环。
谈及未来餐饮行业结构,李志起表示,市场将呈现更加多元的形态。“比如,有完全由厨师现制的传统模式,也有‘厨师﹢预制菜’相结合的融合模式,还有纯预制菜复热的快餐模式,这种分层化、多样性的业态发展,将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就餐选择。”
进一步提高预制菜全产业链关键技术
“预制菜并非‘低人一等’的食品,相反,其背后依靠的是现代食品科技与严格工艺,具备走向更安全、更营养、更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李宝聚表示。
“预制菜的工业化生产流程,让不少消费者对防腐剂、添加剂等问题存在担忧,所以,预制菜企业应紧扣消费需求,通过持续创新,实现风味与营养的双重提升。”李宝聚建议,企业应针对不同区域推出差异化产品,同时在原料选择、加工工艺上严格把控,减少油、盐及非必要添加剂的使用,真正做到好吃又健康。高端餐饮企业应从原料采购和生产标准入手,透明标注所用预制菜的来源与成分,通过高品质、合理价格和真实信息建立消费信任。
“要破除‘土味最好’的传统观念,认识到现代农业与食品工业背后的科技支撑。”李志起建议,要全面澄清预制菜不等于“料理包”或“添加剂堆砌”,要讲清其工艺过程与技术优势,逐步扭转被妖魔化的舆论氛围。
李志起补充说,食品行业内的企业应主动讲好预制菜故事,清晰传递科学技术带来的附加值,例如营养成分保留、风味优化和安全性提升等,而非仅强调低价。“只有通过行业自律、科技赋能与舆论引导多管齐下,才能推动预制菜行业走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让外卖预制菜更“阳光”
随着预制菜话题持续升温,外卖中的预制菜问题也引发了关注。对此,李志起呼吁,应尽快针对外卖这一特殊业态制定专项标准和监管办法,以弥补当前国家标准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外卖与堂食的最大区别,在于消费过程存在‘看不见’的信息盲区,极易造成信息不对称。”李志起建议,要压实外卖平台的主体责任,要求平台在商家入驻审核阶段增设明确规定,强制商家申报是否使用预制菜,并将该信息纳入审核范围。同时,建立透明化的告知机制,外卖商家应在包装或销售单据上明确标注菜品构成,尤其是预制菜的使用情况,确保消费者在知情的前提下做出选择,从而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和接受度。
“通过平台审核与商家信息披露的双重约束,并建立完善的有效监管机制,才能构建起外卖行业诚信、透明的市场环境,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李志起表示。
李宝聚最后表示,预制菜是现代食品产业发展的进步,在规范加工条件下,其食品安全性能够得到保障。“对于预制菜,消费者抗拒的不是技术与服务的创新,而是选择权被剥夺和知情权被轻视。”在他看来,信任重建之路,透明是关键。餐饮经营者有义务在菜单中明确标注预制菜品与现制菜肴的区分,把选择权交给消费者。
中国消费需求多元丰富,为餐饮企业带来巨大机遇。委员们也表示,此次预制菜争议,或许将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契机,从标准制定到社会重视,预制菜行业由“乱”到“治”,正在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本报记者 周佳佳 易欣 周通)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