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察团一行在甘肃省金塔县文化活动中心视察。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助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9月8日至12日,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聂辰席率文化艺术界委员视察团,就“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赴甘肃省开展视察。视察团深入嘉峪关、酒泉等地,通过实地走访、现场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了解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和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做法经验,深化认识,建言献策。
优化供给 提升文化服务效能
嘉峪关市图书馆内,琳琅满目的图书井然有序地陈列在书架上,数字体验馆、少儿阅读体验区、丝路长城文献专馆、民族民俗文献专馆等特色空间功能齐全。据介绍,该馆以“全民阅读+全域旅游”为切入点,因地制宜建设“文旅图书小站”“共享阅读空间”,覆盖社区、酒店、机场、景区、企业,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既要通过丰富的图书资源和特色空间满足读者多元化阅读需求,也要打破物理边界,将文化服务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把书香送到群众身边。”聂辰席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文科认为,文化服务的优化供给,不仅要注重硬件设施的完善,还要关注优质的内容创新。通过整合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服务项目,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酒泉市金塔县打造的“五馆两中心”给委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通过合理布局和资源整合,实现了文化服务的高效供给。
金塔镇中杰村农耕文化博物馆,是让委员们久久驻足的地方。推车、犁铧、木锨、簸箕……2000余件传统农具、生活用品和老照片等,生动展现了金塔村的历史变迁和民俗文化。
酒泉市博物馆、中国边塞诗展览馆、敦煌市博物馆等各具特色的文博场馆,无不展示着甘肃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在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美术部主任刘广看来,甘肃各地在优化文化服务供给上各具特色且成效显著,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后续可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数字化等手段,让这些文化服务更加精准地触达不同群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邱运华表示,农耕文化博物馆是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通过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村民和游客参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滕贞甫在中国边塞诗展览馆驻足良久,他告诉记者,边塞诗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强烈的家国情怀,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将边塞文化与旅游体验相结合,打造特色文化IP;进一步加强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利用率,让更多人感受中华文化的滋养沁润。
“这些文博场馆是保存乡土记忆、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征集与鉴定部主任杨红林认为,要支持其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策划推出更多高质量、有吸引力的展览展示活动,加强与学校、社区、企业的合作,使场馆成为激发乡土情怀、弘扬奋斗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生动课堂。
创新机制 拓宽优质文化资源下沉渠道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在嘉峪关昌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视察团一行被一曲熟悉的旋律所吸引,这是从老年活动室里传出的歌声。
在这里,不仅设有老年活动室、“红石榴”书屋、科普体验室、红色传承室、书画室、“昌”享驿站、文体活动室等常规功能室,还精心打造党建文化长廊、科普长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等特色社区文化,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昌盛社区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全国政协委员,《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主编皇甫宜川深受感动,他表示,社区将文化服务融入居民日常场景,功能空间接地气、文化活动有温度,真正把优质文化资源送到了群众“家门口”,实现了文化惠民“零距离”。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原主任郭玉芬也有同感,她提到,社区以多样化载体让优质文化资源落地生根,既满足了居民不同文化需求,又拉近了文化与群众的距离,为基层文化资源下沉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在酒泉市肃州区银达镇银达村,委员们观赏到了一出由银达村农民业余艺术团自编自演的小陇剧《摔罐》,该剧曾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银奖,宣传孝老爱亲的价值理念。
“小戏台,大故事。”全国政协委员、京昆室副主任,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认为,要立足群众需求与地域文化特色,创作更多接地气、有温度的作品,让优质文化走进基层、贴近百姓,丰富基层文化供给的源头活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播艺术团原团长刘学俊表示,基层文艺创作有很好的基础。他建议,建立专业院团与基层文艺团体的结对帮扶机制,通过专业创作人员指导、政策资源倾斜等方式,提升基层文艺作品质量,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有效输送。
西汉酒泉胜迹内的“倾酒入泉”小剧场惠民演出,将历史传说与艺术表演相结合,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服务供给,也是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有效途径之一。”全国政协委员、甘肃陇海物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岳建武解释,搭建社会力量与基层文化机构的合作平台,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参与到基层文化活动中来,丰富文化资源供给形式,提升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许宁看来,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要以人民为中心,从“文化温饱”向“品质追求”转变,通过精准摸排需求实现分层供给;要大力推进基层美育教育普及,组织推动各类文化艺术机构深入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普及活动,引导基层群众参与文化艺术实践,提升审美感知和鉴赏能力。
强化保障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初秋的嘉峪关关城,在绚烂的阳光下显得格外雄伟壮观,古老的城墙在光影交错中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委员们一边聆听讲解员的介绍,一边感受着文物展品中跃动的历史文脉与千年传承的文化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文旅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石培文认为,要推动文化资源与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文化服务场景,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活化利用中焕发新的时代活力。
在敦煌莫高窟和数字展示中心,视察团详细了解了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和利用情况。大家感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敦煌莫高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通过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展示得到了有效传承与弘扬。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感到,敦煌莫高窟数字化成果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路径,建议进一步发挥影像等视觉艺术传播优势,将长城文化、敦煌文化等特色文化中的历史故事,通过生动的视觉载体呈现,突破地域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助力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全民共享。
“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文化创新创造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马忠明说,通过专业培训、人才引进等措施,提升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范宗钗建议,文艺工作者要积极应对载体变化,提升文化产品的数字化服务,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视听产品全面服务基层,用新的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创作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乐舞飞天。
“此次视察让自己收获了丰富的创作灵感,深刻体会到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的重要性。”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提出,要借助人工智能等科技与艺术跨界融合,创新文化表达方式,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姚爱兴表示,要深入挖掘长城文化、铁人精神、敦煌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将其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作为政协委员,应积极履职尽责,为传承中华文脉、凝聚民族精神贡献政协力量。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