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睢阳高新区一家新材料生产企业车间。 新华社发
河南洛阳老君山
编者按:经济大省是我国经济版图中的重要支柱,是观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的重要窗口。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始终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主力作用。作为农业大省和内陆省份,河南省在端稳“中国饭碗”的同时,全力打好“四张牌”,2024年交出“经济总量超6.35万亿元,增长5.1%,稳居中部六省第一位”的成绩单。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向新发力,成为河南省的坚定选择。本期继续推出《党外人士谈民主党派、工商联助力“经济大省挑大梁”》系列报道,邀请部分党外人士畅谈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如何助力“经济大省挑大梁”。
本期受邀嘉宾
张震宇 全国政协常委、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河南省委会主委
黄红霞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河南省委会主委、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
梁留科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常委、河南省委会主委
戴继涛 河南省政协委员、民革河南省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
景国红 民革焦作市委会副主委、焦作市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
本期主持人
本报记者 付振强 王慧文 修 菁
浩浩中原,大河之南。河南省——自古以来,便是“天下粮仓”。
河南省用全国近6%的耕地,生产了近10%的粮食,是全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依托“大粮仓”优势,河南省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建成以小麦、玉米等为重点的供应链完善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正加速迈向“国人厨房”“世界餐桌”。
芳原绿野,势如春潮。作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粮食大省和文化大省,河南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等要求和殷殷嘱托,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两高四着力”,充分发挥“居中”优势,“海陆空数”四条丝路链接世界,加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经济运行呈现“趋优向新、持续向好”态势,正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做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守住国家“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战略底线
张震宇: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经济大省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成为国家战略短板的“补位者”。从这个角度看,虽然都是经济大省,但河南要“挑起的大梁”和沿海经济大省相比,有相似之处,也有其独特性。河南省有交通区位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以及产业优势,其中最明显、最突出、具有引领性的优势,就是有着一亿人的大市场。一方面,拥有劳动力优势,这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另一方面,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发展潜力巨大。
梁留科:“经济大省挑大梁”本质在于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实现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必须符合“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河南省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交通枢纽省,肩负着多重战略使命。我认为河南“责无旁贷”的重任担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挥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作用,二是要做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三是要抢占高铁物流发展先机,打造全国枢纽经济“新高地”,四是要做引领中部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核心引擎”,五是成为筑牢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的“稳定器”。
景国红:在全国经济版图中,河南的地位举足轻重。进一步推动“经济大省挑大梁”将发挥好中部地区人口、市场、交通区位优势,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有利于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实践区”,推动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联动;有利于压实粮食安全“压舱石”,直接支撑国家“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战略底线,缓解东部省份耕地资源紧张压力。
“四高四争先”发展目标,赋能国家重大战略落地“连接器”和区域发展“增长极”
戴继涛: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大省,在中国经济地理版图中具有独特地位,尤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诸多亮点。如河南省在数字经济领域持续快速发展,增速保持在10%以上,河南省去年明确未来三年人工智能发展路径,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河南正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这些基础设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支撑。
景国红:锚定国家战略需求,河南省提出“四高四争先”(“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产业争先、创新争先、服务争先、治理争先”)发展目标,河南省区位交通优越、产业体系完备、人力资源充足、市场规模巨大,要当好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国内大循环、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和枢纽,进一步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打造好国家经济安全的坚实基石。作为国家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工业制造中心,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河南要发挥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作用。
梁留科:近年来,河南省通过“农业高新化、产业数字化、赛道未来化、开放智慧化”四维发力,正将人口、产业和区位等优势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引擎。这些实践不仅稳固了省内经济基本盘,也为全国经济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河南样本”,充分展现了经济大省的担当与标杆价值。一是以区位与枢纽优势为着力点,强化全国经济“大动脉”;二是以农业与粮食安全为重要支撑,夯实国家“压舱石”;三是以国家战略与区域协同发展为引领,系统推进多重战略任务落地实施;四是以文化赋能与人口红利为依托,激发内需活力与社会凝聚力。河南省的“挑大梁”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的贡献上,更通过枢纽经济、粮食安全、文化纽带和战略协同,成为国家重大战略落地的“连接器”和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张震宇:除传统的人口、地理优势外,河南省具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已建立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条件。一是近年来重点打造了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包括20家省级实验室,6家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二是培育了一批优质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细分领域组建了一批创新联合体。三是传统优势产业基础雄厚,利用先进科技和数字技术改造提升,催生新业态、新模式,蕴含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力。
黄红霞:科技创新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河南“挑大梁”的关键支撑。河南省坚持以数字化转型带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聚焦打造“7+28+N”产业链群,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河南新兴产业加速成长,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9.2%;新能源汽车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30.3%、11.8%、11.6%。中原医学科学城智能医学研究设施、质子医疗中心启动建设,国内首个眼科大模型“伏羲慧眼”发布运行,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落地实施……河南省将现代医药产业列为七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明确提出2025年将瞄准生物工程、高端医疗器械等,加快体外诊断产品、康复医疗器械等研发制造,培育壮大未来健康产业,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
从“单点突破”到“群体跃升”,为稳定全国经济大盘贡献河南力量
戴继涛:河南省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应加大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支持力度,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同时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动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应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为全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河南经验。作为肩负厚望的经济大省,河南省整体实力源于各地市协同发展和特色优势,各地市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区域协作,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如郑州都市圈各城市可加强协作,共同打造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景国红:河南省仍需破解“大而不强”问题,针对经济结构转型压力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红利减弱与人才流失、营商环境与开放度不足等问题,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平衡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动能培育,推动郑州都市圈建设,同时通过更深层次的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各地市要锚定“四高四争先”,抢抓重大战略机遇、政策机遇,发挥比较优势,掌握工作主动、抢得发展先机。对于焦作来说,要坚持“四个聚焦”,着力推进“三十工程”,培育壮大“3+13+N”重点产业链群。
梁留科:作为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在打造创新驱动新高地上,建议持续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体系,推动高校院所科研潜能释放;引育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打造区域性创新人才高地;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和产业化,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河南省正在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空中丝路”“中欧班列”“数字班列”等形成了对外开放的鲜明优势。建议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产权保护、数据要素交易等领域改革,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标杆省份;加快高标准对外开放压力测试区建设,探索更多制度创新经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合作,加强与沿海经济带的联动发展,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经济大省之所以能“挑大梁”,关键在于形成“全省一盘棋、处处有支撑”的发展格局。河南省各地市都要有自己的“看家本领”,推动省域统筹、各地协同、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形成各地市各展所长、各尽其能的发展合力,推动“全省共振、地市联动”,让每一个城市都有任务、有平台、有产业、有亮点。
张震宇:河南是农业大省,但城乡发展差距明显,既有郑州、洛阳等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达的地市,也有南阳、商丘、周口等人口众多,农村发展压力大的农业大市。在探索共同富裕的路径上,可通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形成南北相邻省份的资源互补与产业协同,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如中原农谷种业研发)和粮食稳产,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与山东等沿黄省份合作,共同探索生态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通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试点,河南在内陆开放、城乡融合等领域先行先试,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实践样本。依托1亿人口规模,河南通过技能培训、就业扩容等措施,探索人口大省迈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路径,为全国提供劳动力优化配置范例。以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为抓手,河南在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形成可推广模式。
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以实际行动助推河南交出一份高质量的“经济答卷”
戴继涛:河南省担负起“挑大梁”的重任,不仅有利于自身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带动周边省份共同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施,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作为河南省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成员,我将继续围绕数字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发挥自身优势建言,作为数字经济领域的企业家,我们正在与多个省份的企业和机构合作,共同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促进区域协同创新。
景国红:民革河南省委会充分发挥在社会法制、促进祖国统一、“三农”等方面的优势,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参与社会治理、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方面扎实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展现了民革的责任与担当。下一步,民革河南省委会将充分发挥民革的组织优势、人才优势和联系广泛优势,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开放、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方面,扎实深入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助力河南在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化改革和创业创新创造、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奋勇争先。
梁留科:在河南省“挑大梁”过程中,民建河南省委会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河南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以“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为抓手,聚焦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建言献策,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郑州都市圈建设等课题,组织专家深入调研,形成高质量提案和报告。提交的《土地财政大幅减收背景下亟须寻求地方财政转型之路》《关于推动再生金属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被民建中央以界别提案形式提交全国政协。成立了全国民主党派省级组织首个乡村振兴委员会,与河南省乡村振兴局、开封市政府共建全省首个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推动兰考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向全省推广。未来还将从助力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如何提升河南在“一带一路”倡议节点省份的开放能级、加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等提出建议,进一步弘扬黄河文化,助力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文化旅游带,奋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张震宇:民进河南省委会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连续5年在河南省政协报送单位中排名第一,先后提出了“建设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枢纽”“加快中铁盾构关键基础零部件工业性试验平台建设实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将春节申报为人类非遗代表作的提案”等许多价值高、分量重、影响大的意见建议。未来还将全面落实中共河南省委统战部“同心出彩·招商引资拼经济”“同心出彩·助推幸福黄河建设”工作要求,持续招引人才和项目,为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围绕加快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助力河南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等建言献策。
黄红霞:农工党河南省委会围绕发展生物制造产业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和科技创新、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发展低空经济等15个课题开展重点调研。开展“聚力航空港·同心作贡献”活动,推动总金额55亿元的3个项目落户郑州航空港区。引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3个国家级医学中心重点学科落地河南。未来还将整合力量聚焦“四高四争先”,围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助推河南幸福黄河建设、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和提振消费、细化人口政策、基层高效能治理、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开发利用、再生医学等方面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形成有分量的建言资政成果,以实际行动助推河南经济大省挑大梁,交出一份高质量的“经济答卷”。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