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最大钻深可达11000米;在新能源领域,持续打破光伏晶硅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涌现出多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大模型……“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用科技创新点亮新质生产力版图,在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不断取得新成就。
回望“十四五”这五年,我国的创新活力更加强劲、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展望未来,“十五五”发展前景光明。多位委员接受采访时一致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颠覆性创新成果,其中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十五五”期间,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正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十四五”以来,我国加快高端装备、先进制造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提质增效。
“重大创新是携手搞出来的。相较传统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的一大特点就是尊重市场规律,能够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近年来,国家组建了一批高水平的创新联合体,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起到了突击队、主力军作用。”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CCUS技术创新合作组织理事长马永生看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是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通道的关键环节。
不过,近年来,在中国石化与多家企业共同组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创新联合体的合作实践中,马永生感到,国企民企虽具有不同的产权身份和经营特点,但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的目标追求上是一致的,只是受知识产权、利益分配等因素影响,双方在推进融合创新上还存在一些差距。因此,马永生建议,“加强‘自上而下’的设计与推动,通过资本、政策、项目等方面多举措引导,探索形成国企、民企抱团联动、融合创新机制,打造目标利益一致的创新共同体,不断提高整体创新效能。”
与此同时,马永生还坦言,我国科技创新体系更倾向于高校院所,企业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不及高校院所,在国家科技创新平台设置和项目立项上参与度相对较低。因此他建议,要更大力度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发挥企业优势,集智聚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涉及产业应用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科技项目申报指南,可以由企业牵头起草,并以企业为项目决策和组织主体。
“先进科技是‘用’出来的。当前,全球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技术、装备、产品国产化替代步伐。”在马永生看来,近年来,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步伐不断加快,“卡脖子”技术攻破了,以后要更好地用起来,要完善国产化替代激励机制和成本风险共担模式,加快促进关键核心技术转化应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突破技术成果转化瓶颈
赋能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十四五”以来,我国持续深化科技和产业融合创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引领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当前,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01%,比2020年提高1.5个百分点。
消费医疗作为医疗健康领域的新兴分支,正逐渐成为市场焦点。“近年来,很多企业集中创新力量进行攻关,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比如,利用‘中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研发新产品,切实改善鼻炎患者的健康问题;针对糖尿病等老年患者皮肤瘙痒问题积极研发产品,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补充毛囊细胞所需关键成分等。”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强微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春阳,为消费医疗的创新发展感到自豪。
“未来五年,要突破技术转化瓶颈,提高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研发成果的产业化转化,聚焦合成生物学、AI辅助原料成分设计等前沿方向,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攻关;希望国家继续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为企业研发提供资金支持,降低企业研发成本。”郑春阳期待,继续加强皮肤健康行业与生物科技领域的创新融合,夯实产业链韧性,“要加强中西部地区生物原料资源开发与利用,加大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产业链协同,将东部研发优势与中西部资源优势有机互补,降低国内生产企业在生物原料方面的对外依存度,将行业供应链更好地掌握在国内企业手中。”
与此同时,郑春阳还建议系统推进化妆品行业转型升级,一方面,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制定中药化妆品国际标准,前瞻性布局,抢占行业全球话语权;同时培养具备生物学、医药学与配方工程学的复合型人才;并将皮肤健康行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生物技术渗透率,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另一方面,持续优化化妆品行业“柔性监管”体系,平衡创新与规范,建立行业新原料“白名单”制度,针对国际上已使用的原料压缩审批时间,探索开展“AI辅助评审”,促进行业快速发展。
积极应用大模型技术
借力未来产业筑牢安全阵地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引领性作用更为凸显,未来产业已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要阵地。“十四五”以来,我国超前布局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不断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在‘十四五’期间取得重大突破。”全国政协委员、安天科技集团首席技术架构师肖新光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网络安全产业也积极应用大模型技术,推出多个网络安全大模型和威胁检测分析等细分场景垂域模型,推动安全防护向更高水平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产业界也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大模型本身的安全风险,在内容安全、模型合规、隐私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有效保障了AI技术的安全可靠应用。”
与此同时,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国际网络空间形势与全球性黑灰产威胁,肖新光认为必须突破单纯依靠分散式主体责任和个体化安全投入的现有模式,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树立“总体战”思维,进行战略性“算大账”投入,“一是将数字经济的总体体量与增长目标作为网络安全投入的基础性度量衡,确保安全底座与经济发展规模同步;二是将国家在网络空间的核心利益与战略需求作为网络安全能力建设的引领性度量衡,确保能力与战略目标对齐;三是将关键网络安全风险可能引发的系统性损失与后果作为风险防范与应急投入的优先级度量衡,确保资源投向最关键领域。”
最后,肖新光表示,应以总体国家安全观和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为根本遵循,将网络安全创新深度嵌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确保每一项创新都能服务于发展与安全的大局,符合社会运行的根本逻辑,从而走出一条务实、有效、可持续的创新发展道路,杜绝脱离实际需求的“伪创新”和“无效创新”。
《人民政协报》(2025年10月13日 第 9 版)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