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玦
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璧
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环,上有沙绳切割痕迹。邓聪/摄
小南山遗址第一期出土的石器
小南山遗址第三期出土的陶片
2020年5月5日,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的小南山遗址入选中国考古界最高奖——“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乌苏里江左岸一座孤立的马鞍形小山上,究竟藏着什么不为人知却震惊考古学界的发现?这一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从2014年开始,重新启动对小南山的主动课题性考古发掘,经过7年的艰苦工作,取得了小南山遗址考古发掘的历史性突破。
这期间,本文作者先后在黑龙江省文化厅和双鸭山市任职,领导和组织推动了小南山遗址考古发掘的相关工作。
我与小南山的缘分
1971年,黑龙江省博物馆考古部组织了对饶河小南山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一些有价值的文物,郭沫若先生亲临故宫博物院观摩小南山出土文物的展示,并指示要重视小南山,那里可能有东西。
2011年我任黑龙江省文化厅厅长(省文物局局长)。
2014年初,小南山考古发掘项目作为黑龙江省文化厅研究确定的主动课题性考古项目向国家文物局报批,6月份国家文物局下达该项目发掘证照。此时,厅里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俄黑龙江流域旧、新石器文化过渡遗存研究》也获得立项,这使得田野考古和课题研究能够相辅相成,互有裨益。
为尽快启动发掘工作,厅里当时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确定领队,时任省考古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张伟推荐李有骞任领队,这个项目后来一直由他负责,现已成长为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二是筹措资金,由于当时国家文物局的项目资金尚未拨付,厅里及时筹措垫付项目资金,确保项目启动所需;三是协调地方,厅里先后与双鸭山市政府主管领导、饶河县政府主要领导沟通,说明重要意义,请求支持配合。
10月份,考古人员进入现场,在封冻前对遗址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和试掘。虽然仅进行了试掘,但这毕竟是新的开端,为2015年小南山遗址正式发掘奠定了基础。
2015年,省文化厅把小南山遗址考古发掘列为全省考古工作的重点。发掘工作比较顺利,取得重要成果,出土的玉器经碳十四测年为距今9000年左右,对这一重大发现我们异常兴奋。从考古学意义上看,现场发掘出的遗存,为区域文化序列找到了重要物质基础,但这对中华玉器历史究竟意味着什么?还必须请权威专家来解读。
基于此,我们于12月初在双鸭山市饶河县组织并邀请国内专家召开一次考古成果论证会,专家论证的意见,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把这一工作继续推进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我在2016年1月中旬在全省文化工作会议的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围绕地域历史文化研究、疆域佐证等继续开展主动性课题考古,重点进行大兴安岭岩画调查,组织北山洞遗址、小南山遗址、洪河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
2016年2月下旬,省委派我到双鸭山市任市长,延续了我与小南山的缘分。
这一年,因采用新的钻探方法、发掘方法和检测方法,不仅在国内同时期遗址中首次发现了史前文化中最早的积石冢,还出土了新的玉器、确定了玉器的材质。
10月初,当得知由省文化厅和黑龙江大学举办的“文化·族群·社会——黑龙江流域考古学术研讨会”要在佳木斯抚远县召开,我们立即商请增加一个行程:到小南山遗址参观指导。与会专家吉林大学考古学家林沄教授、赵宾福教授等如约而至,他们的肯定性意见,进一步提升了我们对小南山遗址的重视,增强了我们一定要把这件事抓出头的信心。
随着小南山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每年都有新的发现,学术界对它的认识也不断深化。2017年发掘工作又取得新进展,出土更多精美的玉器。双鸭山市与省文化厅共同邀请专家对当年考古成果开展论证。2019年至2021年的发掘工作,获得了更为丰富的考古成果,在夯实了小南山出土玉器年代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遗存的分布、遗址的成因,寻找到了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历史脉络。
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9年11月26日,双鸭山市决定成立市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小南山申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相关工作,推进小南山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提出小南山遗址作为双鸭山市最亮的历史文化名片,应着手规划建设为考古遗址公园,做好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大文章。
这一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足以支撑小南山遗址再次申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责成一位副市长专门负责申报工作,积极争取省文旅厅支持,在基础准备、沟通协调、汇报宣传等方面做足工作。我们提前联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先生,就小南山遗址的价值、申报的注意事项、需要加强的工作等向其请教,他给予了热情的指导。
2020年5月5日,小南山遗址成功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审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陈星灿先生认为,以黑龙江饶河县小南山遗址为代表的小南山文化,填补了乌苏里江及黑龙江下游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改变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研究的薄弱环节,早期墓葬遗存中的9000年前的玉器,可能是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玉器之一,它的玉玦应该是兴隆洼玉文化的源头,为东亚玉文化的起源、传播提供了颠覆性认知。
消息传来,人们欢欣鼓舞。
小南山遗址的考古发现,颠覆了人们对这里古代“亘古荒原、渺无人烟”的认知,乌苏里江流域早在1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播撒文明的火种;颠覆了学术界对乌苏里江流域玉文化是受辽河流域玉文化、钱塘江流域玉文化影响的推断,考古发现支持的是9000多年前的小南山文化深刻地影响了红山文化、兴隆洼文化乃至东北亚的玉文化。玉器是乌苏里江流域先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小南山文化玉器发源之早、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充分说明了9000多年前这里手工行业、物质生产水平、社会形态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正如考古学家林沄教授所认为的这里闪耀出“中华玉文化灿烂之光”。小南山玉文化的起源和传播让我们有依据相信,东北亚文明的曙光是从小南山升起的。文化遗产的背后,承载着历史的发展脉络,彰显着文明的无限魅力。小南山文化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积淀着乌苏里江流域先民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随后,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均进行了宣传报道,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可谓“深藏九千年,一朝天下知”。
小南山遗址考古发掘工作(2014年至2017年,2019年至2021年),共发掘2700平方米,发现了距今17000年至近现代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尤以新石器时代遗存为主,发掘出的玉器引起轰动。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年代为距今9200年至8600年,发现玉器总计140余件,类型包括玦、环、璧形饰、珠、管、斧以及各种坠饰。小南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对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年代框架、文化谱系等基本问题,以及旧新石器文化过渡、陶器起源、玉器起源等重大学术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术界高度重视
从2014年小南山遗址考古发掘开始,我们就十分重视专家的评估和论证,先后召开4次论证会和学术会议,对确定小南山遗址的意义以及学术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次会议:2015年12月1日至3日在双鸭山市饶河县召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的专家通过现场考察和对出土文物的观摩,形成如下意见:
1.饶河小南山遗址发现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在东北亚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系统中占有独特、重要的地位,通过科学的发掘使遗址内涵的年代得到比较科学的辨识与确认。
2.从本年度出土器物来看,小南山遗址出土的遗存大致可分为新石器时代早晚两个阶段,其中早期阶段年代至少应当不晚于距今6000年至7000年。
3.小南山遗址集中发现了大量的玉器,显示出与红山文化系统既有联系又具差别,反映着东北亚考古学文化系统特色的重要特征,体现了遗址所具有的地位或等级。
4.鉴于小南山遗址的重要性,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有必要长期持续进行,着重搞清遗址的文化内涵和年代,为深入研究小南山遗址提供条件和奠定基础。
5.小南山遗址具备一定的资源与区位优势,建议按照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方向尽快编制保护规划并做好展示利用设计,达到考古科研、保护和利用的综合发展。
第二次会议:2017年11月17日至18日在双鸭山市饶河县召开,北京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辽宁大学、黑龙江大学的专家对小南山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进行了考察并观摩了出土文物,形成如下意见:
1.此次小南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丰硕,极大地推进了三江平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现与研究,为架构区域考古学文化体系提供了新的资料,尤其是发现的早期墓葬遗存代表了该地区一支新的新石器早期文化,时代早于以往发现的新开流文化。碳十四测年数据为在距今9000年左右(校正后的年代)。
2.小南山早期遗存发现了大量玉器,为目前我国发现的应用玉器年代最早的考古学文化之一,对深入研究东北亚地区史前制玉、用玉特点以及探讨我国玉文化的起源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3.小南山遗址早期墓葬,遗存丰富,文化特征明显,具有特定的时空分布范围,因此基本具备了考古学文化命名的条件,应当通过进一步的资料整理和研究,适时提出恰当的考古学文化命名。小南山遗址地表环境和地层堆积较为特殊,此次考古发掘工作不仅做到了基本的考古发掘要求,还在遗存的识别和记录手段方面努力创新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体现了发掘者强烈的责任心和专业能力。
4.小南山遗址地处边境县城,濒临乌苏里江,具有比较优良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建议进一步加强小南山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可以按照考古遗址公园的模式探索遗址的保护、展示利用。
5.遗址的保护和利用,脱离不开基础的考古工作和研究,为更加充分地认识遗址的内涵,提升遗址的科学价值,需要持续开展有计划的考古发掘工作,并尽早制定遗址保护规划。
第三次会议:“黑龙江流域史前文化与社会研讨会”于2023年6月19日至20日在双鸭山市饶河县召开,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科研机构、高校、文博单位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有观点认为,小南山遗址发现的9000年前软玉文化,是中国真玉文化的源头。在东北亚黑龙江中游一带所产生的软玉玦饰、匕形器及管代表东亚真玉文化,是玉文化的一次讯息革命。玉文化上横空出世的创意,为东亚大陆9000 年前出现真玉文化讯息革命向周边远距离直接辐射的论证,提供了最重要的考察根据,小南山遗址考古的发现也将对东北亚地区晚更新世至全新世初期的考古产生震撼性的影响。
第四次会议:“实证九千年中华玉文化——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小南山玉文化论坛”于2024年6月22日至23日在双鸭山市饶河县召开,数十位学者先后围绕小南山遗址及出土玉器、小南山遗址保护与研究、跨学科及跨地域的考古合作等问题展开讨论,不仅从多个角度挖掘和阐释了小南山遗址尤其出土玉器的内涵,还高度评价了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在中华玉文化、中华文明中的重要意义。
全社会广泛关注
2018年4月,在“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期间,与会专家评委对饶河小南山遗址的考古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王巍先生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采访时说:
“小南山文化”概念的提出大大增加了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小南山遗址考古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停滞40余年的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发现了我国最早的一批史前玉器,使我国玉文化的开始年代向前提了1000年,为玉文化的起源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基点。
2023年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了时任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的文章《从文物实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文中指出:“中华文明底蕴历久弥丰,农业、玉器、都城营建等文明要素均在考古学文化属性上呈现出清晰的继承关系。”“距今约9000年前的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出土了我国现存最早的玉器,包括玉玦、玉环等,以玉为贵、以玉为美的习俗由此发端。”
2024年10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曹兵武先生撰文《万年伏脉:从玉文化源流管窥中华文明从多元到一统》,认为小南山遗址是迄今东亚地区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一批系列组合型玉器,这也是东北地区兴隆洼、红山诸文化玉器乃至长江流域各发达玉文化的直接源头。通过小南山遗址的考古发现认识到距今9000年前后,这里的渔猎采集社会已经相当发达,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活动地域和比较严密的社会组织形式,我们所说中华文化的万年起步,不仅指浙江上山文化的万年稻作村居和华北坝上一带的旱作原始农业村落,小南山遗址所代表的早期玉文化及其背后的丰裕采集社会无疑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支点,它们都熔铸进了此后华夏的文化与文明基因之中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小南山遗址考古成果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价值弥足珍贵,其意义十分重大。通过考古发掘、研究和对文物价值的阐释表明,小南山遗址第二期文化遗存可以命名为“小南山文化”;小南山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玉器,这里是中华玉文化发源地。
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器是中华文明“万年起步”的指示物,它不仅对研究中华玉文化具有特殊意义,也是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重要特征。小南山文化是中华文明“万年起步”的一个重要支点。因此,小南山考古发掘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紧密关联。
小南山文化为研究中国玉文化的起源、形成和传播以及史前人类社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探寻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新的实证和补充,也为进一步揭示和阐释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与内在特点提供了重要线索。小南山文化已经成为黑龙江省的文化名片,小南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进一步凸显了黑龙江流域文明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对塑造黑龙江文化形象、增强黑龙江文化自信必将产生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本文摘自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纪事》(即将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文章有删节。作者系黑龙江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