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主办的第十九届河洛文化研讨会将于2025年11月13日至14日在河南省开封市举行。届时,有关方面领导和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将围绕“文化繁荣兴盛背景下的河洛文化传承与发展”主题展开深入研讨,系统挖掘河洛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为推动河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献计献策。
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承载着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河洛文化的研究由来已久,系统性学术研讨始于1989年在洛阳召开的首届河洛文化研讨会。2006年2月,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成立,作为我国首个以地域文化命名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推动河洛文化研究进入全新阶段,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历史上,中原先民不断南迁,将河洛文化带入闽粤地区,后经明清时期的移民浪潮传入台湾,形成了以客家文化为代表的“河洛记忆共同体”。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积极拓展学术交流空间,将河洛文化研讨会的举办地由中原地区扩展至东南沿海,并两度走进祖国宝岛台湾。从研讨会的举办地来看,洛阳作为河洛文化的发源与研究中心,承办次数最多,包括前5届及第14届、第18届;第10届和第13届在台湾举办,彰显出河洛文化与台湾文化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其余各届亦先后于郑州、安阳、巩义、平顶山、广州、赣州、厦门等地举办,整体呈现向南延伸的趋势,反映出河洛文化广泛的辐射力与影响力。
多年参与组织河洛文化研讨会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乔介绍,已成功举办的18届会议,每届均设定明确主题,系统性地展现了河洛文化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前四届以“根在河洛”为核心,夯实了起源研究的基础;随后议题持续拓展,先后围绕河洛文化与汉民族、殷商文明、姓氏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等展开探讨,清晰勾勒出其与诸多地域、族群文化的渊源脉络。此外,研讨会亦聚焦河洛文化与台湾文化的联系,并逐步延伸至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创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核心文化地位的确立及其与现代文明的关系等宏大主题。这一演进过程,完整呈现出河洛文化从根源探寻到脉络伸展,再到价值重塑的学术路径,系统揭示了其丰富内涵与深远影响。
此外,每届研讨会均出版论文集,累计收录的论文总数逾1800篇,作者涵盖海内外学者,内容广泛、视角多元,全面展现了河洛文化的独特精神风貌,推动了河洛文化的学术繁荣,扩大了河洛文化的影响力。
经过数十年的深入研究,学界对河洛文化的内涵、形态、地位与意义已形成基本共识。这些共识可概括为:以洛阳、嵩山为核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民族最早迈入文明门槛的区域之一;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符号标志,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根源性;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彰显其传承性;以洛阳古都文化为核心,展现其厚重性;以“河洛郎”南迁及客家文化的形成为路径,体现其辐射性。河洛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特质在于其内容的元典性、内涵的核心性以及传承的连续性与久远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与主干,河洛文化实为“源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
二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河洛文化面临传承与发展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加速使部分文化遗产面临损毁风险;另一方面,如何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成为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要“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要求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河南省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保护与弘扬。2025年4月,省委书记刘宁在巩义市双槐树河洛文化遗址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挖掘黄河文化、河洛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讲好“黄河故事”。
第十九届河洛文化研讨会以“文化繁荣兴盛背景下的河洛文化传承与发展”为主题,精准契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战略需求。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根本所在,蕴含“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等核心精神基因,既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也是联结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深入探讨其现代传承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河洛文化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遗存中,更在于其生命力。为此,本届研讨会设立多个分议题,包括: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的河洛文化保护传承新使命与新路径、河洛地区重大考古新发现与研究突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活态传承、科技赋能与文化遗产数字化、河洛文化与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与促进心灵契合等。
本届研讨会论文集共收录海内外学者论文76篇,涵盖思想引领与理论建构(22篇)、遗产保护与活化传承(15篇)、历史文脉与创新转化(22篇)、两岸交流与文化认同(17篇)等方面。这些论文不仅注重内涵挖掘与遗产保护,还积极探索河洛文化的活化利用路径,为“十五五”期间河洛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学术支撑与实践参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河洛文化正是中华文明不竭的源头活水。保护与传承河洛文化,不仅是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更是铭记我们来时的路,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来源:河南日报)
责任编辑:魏蔚
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